群文阅读视野下的古诗教学初探 ————以八年级讲刘禹锡诗歌为例
(2017-03-21 22:32:34)分类: 听课与评课 |
群文阅读视野下的古诗教学初探
————以八年级讲刘禹锡诗歌为例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它博大精深,内容繁杂,而入选课文的诗歌往往受到体制容量的限制,不可能把诗歌文化较为全面地展示给学生,编入教材的诗歌文本,它只是一种文化载体的例子,所以学生仅仅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特别是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去大量的时间来一篇篇地学习诗歌,这必然要求有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也许值得一试。
在炜玲师妹的课堂上,她用一节课的时间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带着八年级的学生读了刘禹锡的七篇诗文,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方法。从她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思考。
一、教师层面
1.转变角色。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是平等,老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这就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有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才会踊跃发言,才会出现期待的生成。炜玲用她的亲和搭建了和学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其次是首席。每个阶段,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对八年级同学而言,帮学生选阅读材料,提供可供选择的议题,这些对他们是必要的帮助。
2.学识须高。
炜玲师妹用四组对偶句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心境作了阶段性总结,体现了深厚、渊博的诗词学养,给了学生很好的示范。清代李沂在《秋星阁诗话》中说“读书非为诗也,而学诗不可不读书。诗须识高,而非读书则识不高;诗须力厚,而非读书则力不厚;诗须学富,而非读书则不富。”带着学生读诗、读一组诗的教师更要有丰厚的底气,只有拥有了丰厚的学识,懂得了诗学的理论,对诗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素养,才能驾轻就熟地使用和重组诗歌教材,才能机智地处理诗词,才能保持对诗词鉴赏的鲜活感。
二、选文层面
1.给学生选择空间。
在诗歌的群文阅读中,如果教师把所有的任务都安排得很周全,学生就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学习,只是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从课题的提出,到分工搜集资料,到课堂,再到结论的得出,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由学生去完成。尤其是选择读哪些诗,应该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选诗鉴赏,吃吃“自助餐”,教师只是对同学们在解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予以指导,而不是越殂代疱,包办一切。学生们的创造性以及对诗歌的独到见解有时是让我们惊叹不已的。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从实践中来,他们的积极性从成功的体验中来。
2.选文要有代表性。
3.以旧带新效率高。
在这堂课上,四组诗歌基本都是一旧一新组合,即一首学过的诗带动一首新诗学习。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温故而知新,在诗歌教学中“以诗解诗”,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课堂语言的品位,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方法层面
1.把提问权还给学生。
整堂课如果只是老师问,学生答,这堂课可能会失之单调、沉闷。何况诗歌内涵的丰富性与包容性,诗歌语意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决定了诗歌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供学生驰骋想像,也决定了诗歌必须进行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果换换角色,让学生来提问老师,学生提问学生,也许能促使他们能更加调动自己的情思,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上。
2. 体现文体特色,多读多品。
李元洛在《诗美学》说:“以文字为手段的诗,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诗的语言艺术,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作者都必须讲究语言之美,诗人就更需要追求语言的美感。”诗歌富有音乐美,应该加强诵读。古诗语言高度集中凝练,情感意蕴丰厚,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语言美”应该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即使在群文阅读中,也要体现诗歌的文体特色。总之,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气韵,借助语言析象赏情。促使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探究诗词中的万千气象。
总之,运用群文阅读方式进行古诗教学,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诗人、诗作,对诗歌文化有更为深刻而真切的体悟,对诗歌的学习有更为浓厚的兴趣。虽路漫漫,仍须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