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与呈现方式 ——听《知人论世》、《精彩的演讲》有感
(2017-03-17 16:44:56)
炜玲的课选择了刘禹锡在人生不同阶段创作的四组诗歌,通过解读诗歌,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感受刘禹锡的性格,知人论世。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好的,毕竟言为心声,诗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呈现在他的文字里的。但是炜玲在文本的安排和呈现上,应该是有一些问题的。
首先是诗歌选择的数量过多,一共七首,在40分钟的课堂解读七首文言古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只能泛泛而过无法深入文本,而且就会导致老师为节省时间而拉着学生给诗人贴标签。
其次,文本之后问题的呈现。每一阶段的诗歌后面都用了同一问题:你读出了怎样的刘禹锡?这个问题用杨师兄的话说就是“问题设计高于学生能力”,我作为语文老师乍一看到这个问题,也会觉得抽象,难于找到切入点。问题是有效勾连文本的关键,或者说也是呈现文本不同侧重的关键,同样的问题没有梯度,也没有方法的指引,学生读完之后,单纯的谈“知人论世”就会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提问从“词语、矛盾处、句子、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一些具体的引导,学生便能明白此后读这一类诗词时究竟该怎样入手。所以,文本之后问题的呈现也很重要,它能指引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和不同文本的侧重点,同时方法的贯穿也能让学生明白同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再次,学生自身对文本的呈现方式也值得考虑。理解诗歌最好的方法正如杨师兄所说是“读”而不是翻译。老师也给了学生读的时间,但是只有齐诵一种,方式较为单一。如果能有学生融合自己理解的独诵,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的组间合诵或者同桌合诵等方式,学生对文本中体现出的刘禹锡的性格就会有更加直观而个性化的解读,而不是同一个声音,朝着老师想要的答案走。
第四,文本的排列顺序也是呈现文本的方式之一。就举《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两首为例。两首诗歌是所选七首中最浅显易懂的,但我在读《玄都观桃花》时对“尽是刘郎去后栽”的“去”字存了疑惑。这个“去”到底该理解为是“我”离开之后,别人栽了桃花千树呢,还是“我”去到了玄都观,我自己亲手栽的桃花。这个字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若理解为前者,那就是物是人非(老师说的朝廷人事变换我是没有读出来的),若是后者,则就理解为我才不在意被贬官呢,反而醉心于自然,栽桃种柳,自得其乐。现在那么多人都来看我栽的桃花,我心里颇有自得之意。这首先涉及到注释应讲明玄都观在哪的问题,下一点我会重点说。其次在七首中的最后一首《再游玄都观》中,我找到了答案,因为里面有“种桃道士归何处”之语,便知前文的“去”为“离开”之意。我觉得,其实只要把这两首诗按照前后顺序展示给学生(不能同时出现在学案上),作为一个引子,学生便能从争论质疑中很快发现刘禹锡心境的变化,再用学过的几首诗歌做佐证,刘禹锡性格中的“孤傲、清高、自信、个性”完全能处得来,因为无论是四个时期中的哪一个时期,虽然心境因境遇不同,但是他性格中的基本点是没有变过的。不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诗歌。(当然,我是站着说话腰不痛,具体设计的话也是有难度的。)
第五,文本后注释的呈现。这一点在古诗文的群文阅读中非常关键。炜玲的做法是注释了诗歌中难于理解的词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针对古诗文,这是对的。但是既然是“知人论世”,那是否也应该在注释中注明写作此诗的时间和背景呢?虽然老师在课堂上也顺道提了一下他的为官经历,但是因为时间较紧,拉得较快,不如写在学案上,学生一目了然,更能从背景中推知他写此诗时的心境和个性。这样“知人论世”或许更直接一些。
所以,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很重要,如何安排文本的呈现顺序,问题、注释、学生的呈现也都是我们考虑的范畴,因为它们共同决定了学生对“群文”主题的把握。
灏文的选文则是“一篇带动多篇”的典型案例。开篇“芈月励秦军”的设计我觉得很精妙,尽管它不完全是文本,但是通过影视作品很好的展现了“精彩的演讲”,所需的气势、态度和自信。听的时候我自己就觉得被充分的调动了。而且,老师也在接下来引领学生明白除了气势态度,演讲的文本也起了很大作用,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了《芈月励秦军》的文本,从句式的运用、揣摩听众心理、修辞角度体会文本的精妙之处,最后得出结论:离开肢体语言,文字也可以成让演讲成为优秀。方法明确,让学生确实有了分析文本的抓手。接下来有了这一篇的示范,老师让学生选择演讲单元的五篇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进行分析,并且其中贯穿了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不同形式的勾画符号起到的作用,标题的提示作用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有了前面老师讲到的方法和角度的运用实践,又能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篇目,老师的做法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应该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选文方面,我也觉得存在一些疑惑和思考。《芈月励秦军》这“一篇”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后面对一个单元的五篇文章的同时切入,则存在以前常见的“小组合作”带来的弊端:彼此不熟悉对方的文本。老师大概给了5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同时还要围绕“演讲”的特点说出理由。这么短的时间一方面很考验学生的能力,一方面势必导致学生无法顾及其他四篇的内容。这样,在某一位学生起来和老师互动时,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处于游离状态的,因为对该生所选择的文本不熟悉,便自然找不到他说的点,虽然方法是可以概括出来并记下的,但共鸣度不够,触动也就不深。特别是我们对这五篇课文是什么都不清楚的听课者,听起来的感觉就很飘忽。所以,在文本的选择方式上,一篇带动多篇,应该定性为多篇有相似特点的文本,并且在课堂呈现时,宜少不宜多,示范一篇,由学生实践解读一篇,让方法熟悉于心,课后或另外一节课再分析其他文本,这样的效果或许更好。
还有一点思考,是在听完杨师兄评课后感悟出来的,依然是学生对文本的呈现方式问题,这节课的核心是“演讲”,学生的阅读呈现方式是“分析文本”而非“演讲出文本”,学生体验演讲的成分太少了,应选择一个片段让学生去读、去体会,揣摩气势、表情,并用合适的方式“演讲出来”。这样的做法才是最适合本节课特点、最恰当的“呈现文本”的方式,才不会导致课堂的前后两个部分割裂,才能让“芈月”的精彩成为学生的精彩。这也自然和我前面说到的文本选择“宜少不宜多”的原则吻合,精读两篇,学习一篇,表现一篇,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凸显才到位!
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固然重要,但是文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除了主题、议题的关联,我们更应从如何呈现文本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