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类文本的群文阅读”再探究

(2017-03-16 13:19:53)

“叙事类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再探究

                                               昆十中   李静

对于“叙事类文本的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我们工作室已经开展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了,不论在高中还是初中的课程中,我们都尝试用“群文”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会方法,然后阅读一类文本。今天,在云大附中呈贡校区,两位老师的课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对于“群文阅读”,我们已经了解的不少了,但要特别准确地去定位,恐怕还要从师傅周丽蓉老师和杨晓伟师兄的评课中再次追寻答案。师傅周丽蓉老师认为:“群文”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种文体;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节选带动整部,总之,“一篇带多篇”,最终达到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受益”的目的。晓伟师兄的理解是:“群文”为一组文章,它们可以在内容、情感、文本特征等任何一个方面有联系。在周老和师兄的思考中,我也再次去追寻“群文”的定义,恐怕这里的“群文”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我们只要抓住“联系”,然后在“阅读”中真正去发掘和探索,那么教学中会有很多文本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的范例。因为在这其中,不论高中还是初中,实际上早就有“单元整合”的概念存在了,只是那时对于“群文”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出来。

但是,现在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群文”中特定的一个部分,即“叙事类”文本。范围的缩小,使我们的研究能做到更精深、更严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在教学中“选材”时的偏颇。比如,陈灏文老师的“演讲稿”,邵炜玲老师的“诗歌”,这两个文学样式是“叙事类”文本吗?定位是否准确?如果最初的一步走错了,那么后面的研究还有意义吗?这个怀疑是晓伟师兄提出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却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回想,之前在我准备公开课的时候,在选材上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到底我选择的这个文本是“叙事类”文本吗?因为被“叙事”这个框架“框”住了,所以很多本来想选的文章没有选择。记得第一次给我们上公开课作为“群文“研究的,是李黎和春晓两位老师,她们都谈到了“选材”的困难,我想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是我们的一个“瓶颈”,有点缚住了我们的手脚。

再有,我想提出的思考是“文本特征”。这一点在我上次上“童话”时,师傅周丽蓉老师也提到过,童话应该具有什么特征,那么就应该抓住什么特征来讲,讲好、讲透,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去“读”童话。今天的这两堂课,也让我再次思考“文本特征”。比如,陈灏文老师的“演讲”,学生在听完这堂课后,应该很清楚的明白“演”和“讲”,那么目的就达到了,但是,似乎“演”已经被淡化,学生不能有很好的体会,也无法真正自己去实践“演”。邵炜玲老师的“诗歌”,最重要的是体会“情感”,还有训练朗读,但是我们在课上发现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之前,在我自己上完课后,还有一些迷糊,今天,真是“旁观者清”了,我再次反思自己的课,文本特征确实不够突出。这样就会造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本末倒置”,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

今天的两堂课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他们的认真、踏实是我最为感动的。面对这些“叙事类文本的群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