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卢浮宫贝聿铭 |
分类: 夏日法比卢 |

巴黎的重头戏之一是卢浮宫,不仅因为这里是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还因为华裔之光贝聿铭大师所做的玻璃金字塔。
有关卢浮宫改造前后的波澜以及落成之后的峰回路转早已广为流传。坊间津津乐道的是法国人的傲慢以及一位华裔建筑师征服法国人的故事。而在我看来,法国人的骄傲也罢,傲慢也罢是有道理的。卢浮宫,曾经的法国王宫、如今世界上最顶尖的博物馆之一、新古典主义的典范、法兰西的明珠,它的加建,采取了古埃及的形式---金字塔,采用了迥异于新古典主义的现代主义形式和材料,由一位美籍华裔建筑师设计,让以璀璨文化艺术自豪的法国人情何以堪!想想如果请一位非裔建筑师在故宫三大殿之间的广场上设计一个外形宛若泰姬陵的加建,中国人民会何等群情激愤。
整个卢浮宫改造项目,除了结果令人击掌之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建筑师贝聿铭接受这个委托的过程。八十年代初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时,卢浮宫老旧的建筑和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大量参观者和为数众多的藏品的展陈收藏需求,于是卢浮宫扩建被提上日程。卢浮宫扩建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巴士底歌剧院、德方斯拱门几个建筑作为Grand Project由密特朗总统亲自主导,众多全球知名博物馆馆长给他推荐了同一位建筑师作为改建设计的候选人,这便是贝聿铭。彼时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刚落成不久,贝氏声名如烈火烹油。
一般来说,卢浮宫改建这样重要的公共项目的设计应该是全球竞赛招标。贝聿铭与密特朗总统进行了私人会面,他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将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项目作为秘密保守了四个月,甚至没有透露给他的团队。之后,他温和而坚定地对密特朗总统表达,以他的年龄和经历,他已经不再参与任何竞赛了。于是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大项目便直接委托给了贝氏。
大师这一级建筑师中,贝聿铭以优雅与谦逊著称,而他的沟通与说服力同样是业界传奇。再伟大的建筑师也还是乙方,征服那些手握权力与财富见多识广的业主的,除了专业水准,还有他身上来自古老东方钟鸣鼎食书香世家的优雅与笃定。
有关贝聿铭如何说服法国朝野上下的故事不再赘述。很多人认为,贝氏的卢浮宫加建只是做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其实,卢浮宫扩建远非一个金字塔那般简单。
卢浮宫所在的位置是在巴黎右岸的第一区,处在巴黎城市规划最重要的一条轴线上的。这条轴线串起了卢浮宫、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圆形广场、凯旋门,一直到德方斯拱门,几乎每一个点都是巴黎的地标。卢浮宫正是这条大轴线在老城中心的端点。卢浮宫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严谨的中轴对称,建筑群和广场在朝杜乐丽花园一侧三面围合。玻璃金字塔便位于这个三面围合的庭院正中,它的规划也是严谨遵循了这条大轴线。除了大金字塔,面对三面宫殿建筑大门的位置还有三个小玻璃金字塔作为采光天窗。从卫星地图上看,玻璃金字塔与其说是建筑,更像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与广场、绿地、道路浑然一体,所有块面、线条都严谨遵循了正方形和正菱形的几何关系,并与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相呼应。从这一点来说,玻璃金字塔深得卢浮宫新古典主义的精髓。
卢浮宫在扩建之前已经处在一种非常糟糕的状态,展廊之间彼此不连通,内部流线堪比迷宫,参观者迷路是常事。室内空间不够用,管理、收藏、维护用房严重不足,整座博物馆甚至只有两个公共卫生间。更有甚者,法国财政部当时占据卢浮宫一翼,切断公众流线,拒绝搬离。
卢浮宫的扩建,露在地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只是表象。卢浮宫改造项目建筑面积约62000平方米,绝大部分在地下。三面围合的建筑物之间的广场的形状很似刀币,几乎整体向地下挖了两层,以玻璃金字塔下的观众接待大厅为中心,十字对称的轴线为走廊联系了卢浮宫各处,另有报告厅、办公室、工坊、餐厅、店铺等将两层地下室的其余部分填满。这种方式巧妙解决了卢浮宫此前的所有使用问题,并且赋予卢浮宫一个清晰的标识和出入口---玻璃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的高度不超过周边所有建筑物的屋顶,以四面椎体这种极简的几何形式和清透的玻璃幕墙将加建部分对卢浮宫这一古迹的影响降至最低,它谦逊地保留了对卢浮宫古典主义的最大敬意,而自身也成为现代主义新经典。如今这个剔透的金字塔不仅是卢浮宫的标识,也几乎成了巴黎的标识。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曾有一句经典之语总结现代主义建筑: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