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lv基金会美术馆frankghery杂谈 |
分类: 夏日法比卢 |

在巴黎看了很多现代建筑新建筑,印象最深的两个、也是最受争议的两个,都不是法国本土建筑师作品---卢浮宫金字塔和LV基金会美术馆。卢浮宫金字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落成,LV基金会美术馆于2014年对公众开放,二者的建成时间相隔了1/4世纪。前者的设计者是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后者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二人都获得过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两人年龄相差十二岁,严格来说已经是两代建筑师。2019年,贝聿铭大师以102岁高龄仙逝,而今年93岁的盖里仍活跃在建筑创作前沿,没有哪个职业比建筑师能更好地诠释老而弥坚这个词。
贝聿铭和盖里都是深受公众和专业人士喜欢的大师,二者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却都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贝聿铭有“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大师”之称,其作品以严整的几何逻辑和对光影的完美诠释著称。与贝氏酷爱直线条截然不同,盖里的建筑充满了曲线曲面的跃动。贝氏的建筑更为国人所知,盖里的代表作,说到西班牙Bilbao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很多人对这座建筑的印象会远高于建筑师本人。
对贝聿铭的建筑偏好由来已久,不仅因为他是华人之光,他作品骨子里传递的古老东方的优雅含蓄与西方的严谨逻辑交织深得我心。对盖里的喜爱,却来得很晚。与贝氏成名早、作品不断的平顺职业发展相比,盖里属于大器晚成。直到近五十岁他才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他位于加州的自宅,此后陆续一些作品面世,于60岁时获得普利茨克奖。盖里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基本都是在他60岁后完成的,尤其是1997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落成后,他的盛名不仅在业界,更在全世界公众中广为传播。盖里成名虽晚,拥趸却多,他的风格的确独树一帜,标志性极强。
盖里的建筑,在我见到LV基金会博物馆之前,实地所见只有一座,是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Vitra Campus中的家具博物馆。那是Vitra Campus中众多大师作品中较早落成的一个,盖里八十年代末作品。2012年参观Vitrs Campus时,时间有限,对盖里的这个早期小房子只绕着外面看了一圈,没来得及入内。我对他真正的喜好源于一个展览,那是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开业之初,曾举办过的盖里作品展。那次展览汇集了盖里事务所多年的作品,以图纸、图像、视频、模型等各种形式表达。那个展览上,我在一瞬间被一个模型击中,那是盖里事务所为西九文化中心方案投标所做的模型。虽然盖里事务所的方案在那次投标中并未被选中,但那组模型,第一次令我了解了盖里写意表皮下的动人空间。那一次,我绕着那些模型上下左右各个角度看了许久。
碰巧的是,在巴黎之行前一个月,已经将LV基金会博物馆的参观列入行程单以后,北京国贸的LV旗舰店展廊举办了一个有关这座建筑的设计展。展览中关于这栋建筑的各种手稿图纸模型铺陈,使得我在实地看到这座建筑前,对它就已经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展览入口的一幅巨幅鸟瞰深深打动了我。布涅日森林宛若浩渺的绿色海洋,LV基金会博物馆踞于一个角落,恰如正待远行的白色帆船。
LV找到Gehry可谓相得益彰。盖里的设计天马行空,形式材料和建构都导致了一件事,就是贵,LV不差钱的豪迈刚好可以令二者契合。昂贵之外,二者主要的共同点就是对卓越的追求,这一点在基金会美术馆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巴黎新建筑普遍完成度一般的情况下,基金会博物馆的现场感尤佳,从整体到细部,可以说禁得起放大镜的挑剔。这座建筑与奢华如此接近,实在不寻常,以至于我在为写此文查阅一些英文专业网站时,连推送的广告都是苏富比有关限量版Birkin的拍卖预告。




展览中大量模型展示。这些模型是设计各个阶段的各种类型模型,包括概念模型、体块模型、幕墙模型、结构研究模型、室内模型、效果模型。材质也十分丰富,玻璃、纸板、PVC、聚酯板、塑料。竹木、金属。。。美术馆位于布涅日森林一角,模型上面的照片表达的是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下面的两个小模型一个是磨砂玻璃的体块模型,另一个是聚酯片和纸张搭建而成,都是早期概念设计的模型,着重体块关系,尚未表达细节。

这个亦是早期概念设计的模型,但是已经有了进一步想法。虽然模型以纸张和胶带做成,但体快、空间关心已经形成,楼梯、自动扶梯、屋顶平台、植被都有表达。这应该是建筑师动手制作的工作模型,是剥掉了表皮幕墙下的建筑形体,虽然完成度不高,但比例准确,表达清晰。很喜欢这种充满工作表现力的模型,屋顶的树似是随手揉皱了张纸做成,但实际上一点不随意,色彩和形态都耐看。


幕墙模型,就是看起来想一片片风帆的曲面玻璃幕墙,整栋建筑一共12大片风帆,共约13500平方米。展陈中一片片风帆拆开悬空挂着,黑暗背景中哪些飘浮的风帆轻盈而神秘。亦有单片表达精准的放大模型,风帆背后支撑起玻璃的结构和构造系统,每个构件都清清楚楚。

大比例幕墙节点木模,表达玻璃、龙骨、框架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关系。

这个模型表面的风帆是不透明材料,有金属钉露在表面。应该是结构和幕墙研究模型,每个金属钉的位置下面是结构支撑点,用来研究结构对幕墙的支撑。虽然完成后玻璃表面并不会真的有这些结构构件露在表面,但是对研究结构合理性和玻璃幕墙内外的视觉效果有重大意义。


这些剥掉风帆玻璃幕墙和部分外墙的室内模型,不仅表达空间效果,也表达氛围。虽然只是素模,那些或坐或立的人群使得空间顿时生动起来。大堂空间中飘浮的那组鱼形雕塑更是建筑师盖里的招牌大作。


自然少不得这样的完成效果模型,仍然是半素模,但表达精准,虽然材质效果并不完全是完成形态,但材质的轻重实透关系与最终效果是一致的。较之建筑,树木的模型却十分逼真,这一点很不像境外事务所的风格。但是当我实地到了布涅日森林中的这栋建筑脚下,才体会到这个模型的表现力。

建筑师Frank Ghery极具辨识性的草图。正是这些有若涂鸦的狂舞线条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惊世之作。


阴霾下的LV基金会美术馆,风帆已饱,似随时可以起航。巴黎之行,两度光顾LV基金会博物馆。第一次去时阴天,加上所剩参观时间不多,果断放弃进入,反而获得时间在它外围闲逛,留下全景影像。倒是第二次晴日下去参观,一到近前立即被吸引,立即进入大门。

基金会博物馆内有建筑物的素模,这是剥掉表面风帆状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它的表面也是建筑物真正的外围护构造,玻璃风帆下面罩着的是不同标高的室外屋顶平台,灰色波纹部分是室外景观水池。仅看去掉表皮的建筑物,空间和表皮已经非常复杂,旋转、扭曲、倾斜、交错。。。几乎找不到一块与地面垂直的墙,这正是标志性的盖里风格。这个模型给了我们对建筑物空间和外表的最直接概念,待到在各处参观时,再也难以感受到这栋建筑的整体。这座不到1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有十一个展廊,还有一个包括350个坐席和1000个站席的报告厅。




























某段走廊顶棚,密密匝匝的黑色充气小墙。第一眼看时,只觉得浑身鸡皮疙瘩暴起,多看几眼,竟觉得有几分可爱。












美术馆的地下一层被下沉水景庭院环绕,透天,愈发使得整栋建筑物似一艘航船。从报告厅出来,水晶庭院有一面是台阶状叠落水景,视觉十分开阔,满眼是布涅日森林的绿意。


滨水廊道,每个视角不同景观。





抬头仰视,夹缝中的风景。玻璃、金属、木材、混凝土纤维板,各种材料组合,玻璃的透射反射,和着天光,交织在一起,每一幕都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