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的一系列新建筑、尤其是法国本土建筑师的作品令我失了望之后,没成想,在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扳回一局。
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BnF是长久以来一直被我忽略的一栋大建筑,连同它的设计者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也是长久以来被我忽略的一位建筑师。直到实地看过这栋建筑,才引起我对它以及它的设计者的关注。
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巴黎有几个地址,比较有名的是位于巴黎第二区黎塞留街的老馆,这里提到的是1996年投入使用的位于十三区的新馆。这座新馆的设计建设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主持的,所以这里也被命名为密特朗图书馆。
对艺术的热爱沉浸在法国人的骨子里。自君主制时代就有多位国王热衷文化艺术,这种自上开始对文化艺术的迷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密特朗总统是一位众所周知酷爱艺术的领导人,在他的两任总统任期内对法国文化事业的推动不遗余力,其中Grand Project便是他主政期间的几个著名建筑项目,包括卢浮宫扩建、法国国家图书馆、巴士底歌剧院、德方斯新拱门等几个大建筑。一般法国的文化项目都由文化部负责拨款主持,而这几个大建筑由密特朗亲自主导,以避免由于政府更迭带来的对项目的影响。这几大项目实施落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世界文化界和建筑界引起巨大轰动,前文提到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拉维莱特公园、巴黎音乐城等文化建筑也是在这一时期落成。
法国的这些大型文化建筑在建筑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们是文化振兴的象征,是里程碑。这些建筑中很多规模宏大、张扬、奢华,投资甚巨,自设计开始就争议众多。这种状况到今天仍然持续,比如近几年落成的巴黎爱乐音乐厅,形式惹争议,造价超了一倍多。听上去有些熟悉吗?
Grand Project的这四大项目,我在巴黎时去看了三个,只有巴士底歌剧院没有去。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自不用说,贝聿铭的经典之作,实际与期待相符。但因声誉太盛,期待就高,也因此少了些额外的惊喜。德方斯拱门令人失望,连同整个德方斯地区,有朋友形容似中国三线城市CBD。巴士底歌剧院在八十年代末落成时正是后现代流行时,潮流总是来去匆匆,时过境迁,仅从照片判断,我对这座后现代主义的歌剧院不敢报什么希望。这三大建筑自学生时代起就听闻过、研习过图纸照片,反倒是法国国家图书馆,不知为何一直被我忽略了。直至此次跟朋友们一同实地造访,出乎意料地挽回了我对巴黎新建筑和法国本土建筑师的信心。
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位于巴黎十三区的塞纳河畔,占地颇广,裙房几乎把三百七十米长、二百多米宽的一块近乎长方形的梯形用地占满,建筑面积达三十六万多平方米,这种规模的公共建筑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我国或许并不罕见,但在欧洲简直是大到难以想象。这种规模与其馆藏也算是相互匹配。法国是文化大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自是丰厚,新馆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老馆难以满足馆藏需求。新馆不仅收藏了大量手稿和图书,更以数字文献和视听文献的丰富而闻名。在信息化元远不似今天发达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法国国家图书馆就已经完成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谓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由远及近走走向图书馆建筑物时,占据了整个街区长度的大台阶充斥在视野中,从城市街道通向建筑物裙房屋面,折尺状的玻璃高塔离了远远的距离呈对称状分立大台阶基座之上的两个角。这种宏大叙事并不陌生,中央集全国家的大建筑共有的气息。图书馆的公共部分是沿整个地块布置的两层高长方形合院,中心是一座露天庭院。四个折尺性高层建筑占据了屋顶平台的四角,这部分是书库,一般公众无法进入。整栋建筑呈严整的双轴对称式布局。这样宏大的布局,进入它的方式却是四通八达的。由于基地与城市的地势高差关系,两层高的裙房屋顶,在三面与城市道路以连续通常的大台阶相连,一面则是与城市道路齐平。于是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沿地面或是台阶到达二层屋顶,再由屋顶上四边的下沉庭院进入到图书馆中。而屋顶宽阔舒朗,与城市的关系亲近密切,更似广场而非屋面。
整栋建筑尽管呈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材料也以金属和玻璃为主,但恢弘的轴线、对称的布局、严谨的尺度与巴黎新古典主义老建筑一脉相承。原本我对这种并不陌生的宏大叙事颇有排斥,待到匆匆在图书馆内外走了一圈之后,却被它的公共性所吸引。沿裙房面向中央庭院一侧有连续的长廊可以通行,与中央庭院仅隔一道玻璃幕墙。图书馆的这个中央庭院可谓一道奇景,几乎是将森林搬到了建筑中心。中心庭院很少人工痕迹,高大乔木密布,树冠几与裙房屋面齐平,从平台看下去宛若深谷。
图书馆的公共性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它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毫无障碍。三面围绕建筑物的大台阶宛若城市舞台,不仅是交通空间,更可休憩观景,尤其是毗邻塞纳河一侧,更可由大台阶直接通过步行桥到达对岸。整座图书馆宏大却不闭塞、防御,相反,它是一座开放的现代城堡。
更要提一下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师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图书馆新馆的建筑方案于1988年通过国际竞赛全球招募,最终由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获得第一名,建筑师时年三十六岁,当时是名副其实的年轻建筑师。许是因为多米尼克事务所的作品鲜有图纸流传出来,而且事务所在亚洲的建成作品不多,使得我一直忽略了这位法国建筑师。多米尼克事务所今年刚刚中标中国邯钢老工业基地的遗址复兴和改造项目,一如既往的大开大合大轴线,气势宏大。中法两国其实颇多相似之处,法国建筑师这种城市设计中的大手笔应该颇受国内青睐。希望在宏大叙事之外,他们对于建筑公共性和所处环境的关注也能带到中国的项目上来。














图书馆裙房部分空间高阔,靠近庭院一侧是连续的走廊和休息空间,阅览室和功能房间步在另一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