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半沙半绿摩洛哥 |
一古一新,两家精品酒店
旅途中,住酒店也是一大乐事。近年旅行,很多时候更是把酒店上升到和看风景同等重要的位置。有时酒店之精彩,已经令我们宁愿足不出户。从前觉得酒店水准与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后来在东南亚南亚一带旅行、尤其是印北拉贾斯坦之行后,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谬识。历史文化丰厚、自然风光优美、民风淳厚、曾经的殖民地,非常容易产生好酒店,而且因为经济水平差些,性价比反而高。东南亚、南亚、北非都符合上述特点,因此摩洛哥的酒店早在制订行程时就把这一项单独列出。到了菲斯这个古城重镇,这里的酒店格外令人期待。
摩洛哥各古城中都有大量称之为RIAD的庭院式民居,这些民居不乏精美老宅,如今很多都改为酒店。我们在菲斯古城订的RIAD的酒店隶属罗莱夏朵集团,这间小型精品酒店管理集团旗下的酒店遍布全球。这样的酒店通常客房数不多,我们一行几个朋友预订时,偏巧赶上缺一间房。结果一众朋友分了两组,罗莱夏朵酒店之外,我和一个小女生被视为“年轻人”,住到了古城外不远的一家很新的设计酒店Hotel Sahrai Fes. 而这间酒店在我们入住那几天,价格竟然比罗莱夏朵酒店还略高些。于是一众酒店控朋友们免不得在刚入住时彼此串门参观。
Hotel Sahrai Fes在我们入住时还是一家蛮新的酒店,可以定义为设计酒店、精品酒店。酒店的设计是由一位著名家具设计师主导的,因而整间酒店的家具,无论公共空间或客房,都有颇多可圈点之处,若干照片场景都像是广告大片。酒店官网也称这位设计师为建筑师。而我在入住时,出于职业敏感,一些空间和细节的问题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就是有关跨界。尽管家具设计师和建筑师的职业有颇多交集,但是分工高度细化的当今世界,以家具设计师跨界建筑设计,仍待商榷。近日有句话颇为流行,就是“不要以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职业”,恰逢此时写到菲斯的酒店,刚好可以谈一谈。
到了菲斯古城,先随朋友们到位于老城中的罗莱夏朵酒店Check
in。这是一座由数间相连的老宅改建、拥有四个庭院的精品酒店。从前台到接待厅,所见的第一个中庭就忍不住喝彩。这是一个典型的摩洛哥庭院,四周被二层建筑物包围,两层均有柱廊。原本露天的庭院如今被玻璃顶棚覆盖,已经完全是个室内空间。



庭院中靠一面墙壁有出水口。摩洛哥庭院中常见喷泉,或居于庭院正中或靠一面墙中间。如今的水池装饰着两只烛台,后面的马赛克拼图极尽精美。
过去的屋前回廊与室内之间是以高差来区分室内外空间的,虽然中庭加顶后室已无室内外之分,但改造后的酒店仍保留了这一做法,以区分不同空间。有些低窗台,我猜可能就是从前的高门槛。
中庭一角嵌螺钿的五斗柜,木作细腻,视觉中与地面墙面的繁复装饰几乎融做一处,和柜上的银器一起,尽显摩洛哥手工业的繁盛和高超水准。眼睛落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可玩味半天。
雕梁画栋
中心带水池的庭院,周边是餐厅酒吧。因为我们还要去另一家酒店check
in,对罗莱夏朵酒店的参观就此而至。总想着再来一次各处细细看一遍,结果每日在古城走得疲倦,到晚上都径直回自己酒店了。这家RIAD酒店只看过这一次,四个庭院只见到了这两个。
清晨再看周边,古城与酒店之间隔着新建筑,还有植被
酒店有着非常吸引的前台和接待区。手工繁复的石膏背板、地毯和吊灯颇具摩洛哥地域特色,与简洁的现代主义家具和砂岩内墙搭在一起很相称。一块整板的长方形桌、橙色皮椅、灰色弧线沙发、大理石几,几件家具线条洗练,功用和视觉都佳,十分见功力。
公共空间中,米白的大理石地面和砂岩墙面,深暗的反光顶棚,照明聚焦到空间中心的家具上,落地玻璃窗外的室外中庭绿植摇曳。这种摩登简洁,在古城满目的古老繁杂中,格外令人耳目一新。
走廊中的照明。简洁的几何形灯具散发的迷人光影,与传统摩洛哥金属镂空灯有异曲同工之妙。
餐厅的室内设计、家具、照明,都与公共空间一脉相承。晚上回酒店就懒得再出门觅食了,尝试了一下酒店的餐厅,法餐居然做得不错,价格也好。
酒店中甚至有一间Givenchy美容沙龙。我那阵手边一支纪梵希小羊皮304号快用尽了,恰巧那一年旅行中到过的所有机场免税店和当地店铺中这一大热色号都断货,见到这间美容院大喜过望。第二天一早赶着开门营业时去寻,结果连这里也没有。岂知意外惊喜在行程结束时的卡萨布兰卡机场,竟然在免税店收获到。
客房的室内风格是公共空间的延续。果不其然是家具设计师主导的,开敞衣柜、写字桌这些家具也呈现代风格,金属板材的用料,这种做法在一般酒店很难见到。入户门没有门挡,门扇打开时,金属把手不小心撞到家具,板材表面立即有凹损痕迹。入住时酒店开业年头不多,所有设施都比较新,很是为其日后维护担心。
床头背板有着非常漂亮的图案,局部照明下更是光影浮凸。这种石膏板背板在大堂、餐厅、客房中一再出现,表现力出众。
客房卫生间是个通透的设计,这点见仁见智。下沉浴缸令我相信这确实是家具设计师主导的,建筑师不会在一个没有单独淋浴间的酒店卫生间内只做一个下沉浴缸,缺少无障碍设计,对老幼和身体有障碍人士很不友好。浴缸旁的不锈钢扶手比较粗放,不一定是原设计,很可能是施工到最后或是使用后发现有踩空的危险、玻璃门扇开启后无阻挡以及使用者上下不便等问题而后加的。
酒店客房和公共空间外窗皆是这样深色窄金属框单层玻璃的窗户,殖民地风格的建筑常用这样的窗,有一个多世纪前的纤细优雅。在菲斯那两天,有一晚狂风暴雨,风声雨声打在玻璃上很有些让人惊心。半夜拉开厚厚的窗帘,惊讶地发现雨水顺着窗缝流进室内,窗边的地毯已经浸湿,赶忙去卫生间拿了防滑毛巾吸水。这也是这间酒店的设计颇令我讶异的地方,在基本使用和材料构造的可靠性方面的问题与这家酒店的定位标准不相称。




酒店主入口很奇怪地设置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门不大,入门有安检,进入后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开阔的空间,而是经过窄走廊才到达前厅。很是让我猜测这个入口可能最早是作为后勤人员入口来规划的。


站在敞廊眺望周边和古城。周边一片不太规整的自然地貌中只有一条机动车路蜿蜒通向酒店,是为酒店专修的。这座酒店建在古城外离城市公路有段距离的自然山包顶上,除了酒店,周边有点荒芜。开敞酒廊,是无论乘车或步行,人的视线对这座酒店由远及近最初也是最清晰的印象。越到近前越需仰视,到了脚下有比较陡的一小段步行路可以从公路直接走上酒廊,而车辆则需沿另外的缓坡蜿蜒上到后面主入口。某天从此步行经过回酒店时,我跟同行的朋友们说,很可能最早的设计中,酒廊和酒吧是作为酒店前厅和大堂的,它的位置、视觉印象、敞廊和酒吧中正宽敞的空间很具备一座高档酒店主入口的特征。但是室外竖向没有计算好,机动车上到大门口的道路坡度过陡过短,而且没有停车空间,导致不得不将原来的后勤入口改作主入口。
重新回到室内,酒吧中这几组家具美轮美奂,宛若专业杂志中的广告。这是一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的酒店。酒店的家具部分,几近完美,毕竟是大师级作品。但酒店的使用、空间、材料构造等却有颇多硬伤。建筑、室内、景观、家具、配饰。。。这几项设计确实诸多交集,这几类设计师也时有跨界。一般来说,自上而下(仅指设计规模、实施先后顺序和所涉及的实施复杂性而言)跨界相对容易,而反之难。不少建筑师同时做室内景观设计,甚至改行去做家具设计而且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跨界,如果只是偶尔玩票,务必谨慎,要知道哪些能为、哪些不能为,必要时找相关领域专家做顾问。若想沉浸进去,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的。毕竟,一款家具设计得不好,最多用几年扔掉;一栋建筑是要设计上有硬伤,会在漫长的建筑寿命周期内给使用者和管理者带来无尽困惑。你的兴趣和别人的职业,不可能平起平坐。即便对大师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