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安特卫普Antwerp,不止钻石恒久远

标签:
antwerp安特卫普火车站 |
分类: 夏日法比卢 |
安特卫普最具存在感的建筑是圣母大教堂,最美建筑却是中央火车站。
有几个城市,仅凭发音就对我有莫名的吸引力。已经去过、写过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耶路撒冷Jerusalem,还有年初才去过的里斯本Lisbon,不出所料地,实地所见它们的魅力,一一当得起它们的发音对我的吸引。安特卫普Antwerp,很奇怪,并不似其他几个城市实景与念想高度契合。并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若从没这番念想,安特卫普也不失为一座魅力十足的城市;偏是有了这番念想,才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只能把此归结于我在这城待的时间太短,只在圣母大教堂附近的街区逡巡,来不及去寻那些秘境。
对安特卫普最初的印象,是著名的“安特卫普六君子”。来自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这六位设计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穷学生的时候,开着租来的破卡车,在伦敦时装周秀场外开了自己的时装发布会,震惊整个时尚界,一炮成名。他们的才华、创意与元气,如今已成为时尚界的传奇。中文将The Antwerp Six译成“安特卫普六君子”,我猜以他们的纵横才气和鬼马不羁,是完全不在乎什么君子不君子的,不如直译“安特卫普六”更符合他们的气质。
安特卫普原本以钻石和古董著名,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加工和交易市场,同时也是古董商的目的地。因安特卫普六君子,这城又逐渐有了时尚之都的盛名,此处男装尤其出色,是全世界男装买手的青睐之地。这样一座城,应该不是传统的以景点为主旅行方式,漫游那些古董店、买手店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更不消说,这城还有鲁本斯、有新艺术建筑一条街Zurenborg。
安特卫普之行,短短时间内,从圣母大教堂开始,走到中央火车站截至。始于精神,终于世俗,历久弥新,恒久远的不止是钻石。
安特卫普之旅从圣母大教堂开始。这座哥特式大教堂单侧钟楼,很让我想起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不知是否也因财政原因只建了一个钟塔。这种不对称却从众多哥特式大教堂的严谨中正中跳脱出来,别具一格。两座石材砌筑的大教堂一白一红,正门前都有街道可以对景。此次行程中正是对基督教教堂审美疲劳之时,一路走下去大部分教堂都没有入内,包括这座有鲁本斯绘画的大教堂。
大教堂外墙上的死亡头骨图案,MAS博物馆门口的马赛克广场上的图案正是来自于此。
大教堂外一角,有一段新砌的墙,一组青铜雕塑,不知与大教堂建设是何关系。
市集市场Grote Markt是个热闹地方,西欧城市常见的连排建筑,在此地都格外巍峨,多是石材砌筑的精美立面。
广场上有古典双层马车拉乘客做城市观光,连车身广告都古香古色。拉车的马不知是何品种,粗壮的马腿被长毛覆盖,穿了靴子一样。
广场上的青铜喷泉覆满了铜绿,投掷者的手中竟是一只断手,不知又是何典故。
市政厅就在广场旁边,墙身插满万国旗。浴在阳光中的乐手,轻快的乐音从噪杂的市集声中升起,回荡在广场间。
市集和大教堂周边的橱窗,城市影响和橱窗陈设糅杂到一处。蕾丝织品到了安特卫普这种大城看上去更精美了些,价格也高了很多,越发庆幸在根特及时出手。这里是Delvaux的原产地,这个比利时王室御用的皮具品牌,我爱它的经典优雅,到了国内却橱窗风格大变,颜色粉嫩充满少女感,不知是为了适应市场还是这几季潮流变化快。
旁若无人的喵星人,太会躲清闲了。它一动不动几乎令我觉得就是个橱窗摆设,直到它懒洋洋挥了挥爪子我才确认这是一只惬意的活物。
隔了距离我看着这个老爷爷缓慢地克服高差,又慢慢前行。他的脊背几乎已经弯成龙虾状,还是坚持不肯用拐杖,坚持自己行走。此地的老龄化也十分严重,所幸欧洲的老年人看上去较其他地方更有尊严些,至少衣饰整齐,不失体面。
看城市,看人。
走街串巷间偶遇这个住宅区,这组集合住宅尝试着去保持安特卫普老城城市规划的文脉,采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对底层公共空间的考虑很周到。看上去建设年代不会太久远,也不会太近,有某个时代的痕迹。
老城中,圣母大教堂无处不在。教堂附近的步行街尽头是跨河的老桥,桥上看大教堂,狮子倨傲在一角。
最后,安特卫普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常年占据“XX个最美火车站”榜单,实至名归。
令人屏息的前厅,一个方正的古典大厅。如同几乎欧洲所有火车站,安特卫普火车站也是地面层进出,不似国内,三四五线城市的火车站也要分出进站层和出站层,火车站内外永远有拖着行李狂奔的人群。这里的火车站就是一个公共建筑,随意进出,站内的店铺餐厅等公共设施为所有人共享,它是属于城市的。
前厅穹顶恢弘华丽宛若宫殿。这个火车站建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正是古典走向现代的前夕,古典的比例形制之外,开始有了如这个穹顶上的玻璃天窗一类的新材料和技术。轻盈的玻璃天窗打破了古典建筑室内的幽暗,给火车站这个当时的新建筑类型带来了明快和充盈。
此刻正是傍晚时分,前厅人并不多,除了行色匆匆的乘客,还有一部分人在此驻足仰望,多是慕名来参观的。斜阳破西侧门窗洞口而入,如一束舞台聚光,这幅场景,有若油画。这是在国内永远见不到的场景。欧洲的火车站,自诞生时起,便定义了它的公共性。国内火车站的令人种种不愉悦,观念的、管理的、行为习惯的。。。各种原因。近年开始的安检制度加剧了火车站的拥挤。老欧洲素来是没有这个考量的,但近年来欧洲公共场所暴力事件频发,安全与便捷舒适之间,如何选择?但是否二者不可得兼?
工业时代的钢结构玻璃窗拱形站台大厅明亮宽敞,有节律的朱红色使得这里生机勃勃。欧洲的火车站,很少有候车大厅概念,候车区都小,但交通空间普遍宽敞明亮,旅客不滞留,随到随走。这与火车站和整个城市交通的管理观念和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