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glasgow格拉斯哥现代艺术馆 |
分类: 英伦探幽 |
蓝丝绒夜幕下的格拉斯哥现代艺术馆Gallery of Modern Art
格拉斯哥与爱丁堡,这两个城远不如巴黎和伦敦这对原版双城之波澜壮阔。将它们放到一起,是因为至今回忆起这双城,苏格兰最大的这两个城市,尽管一个只逗留在白日,一个只缱绻在黑夜,它们的片段都历历在目。它们各自的特点如此鲜明,不分伯仲,两个我都极爱,却怎么也说不出更爱哪一个。
两座城市的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回味。爱丁堡地势起伏,不消说雄踞山巅的巍峨的城堡,也不消说新城那些平行的上坡的街道高点正中的雕塑,隔开新城老城的那道峡谷是我的最爱。大城市中有一道媲美郊野的葱郁峡谷着实令人称奇,期间山径、密林、墓园、露天集市相间,拾阶而上一侧就是爱丁堡新城最繁华的大街,另一侧,低陷的谷底中峻峰突起,顶端爱丁堡城堡遗世独立,守护着这座与之同名的城市。
而格拉斯哥完全是另外一幅样貌。
临行前几位同行朋友得知我要去苏格兰,不约而同跟我说一定要去格拉斯哥。未及了解这座城市便匆匆上路,及至到了格拉斯哥老城,立即明白了朋友们为何喜爱这里。与爱丁堡不同,格拉斯哥一马平川,老城竟然是方方正正的棋盘式格局,这在欧洲城市中极为罕见。此前只在西西里的巴洛克小城诺托Noto见过,同样令我沉迷。只不过诺托是小镇,而格拉斯哥,有大城范儿。
其实格拉斯哥老城面积并不大,街区呈不大于100mx100m的网格铺开,街区间道路宽度十几米,两个垂直方向的街道宽度无明显差异。老城颇多石材的高大建筑,沿街都是古典威仪的立面。城市街区不大,按网格每片街区占地不过八千平方米左右,大一点的公共建筑往往一两个就把整个街区填满了。有的一个街区内的数个建筑物间还有道路、围合的庭院和广场,使得整个城市路网密度大整齐整。集中广场和绿地一般占据整个街区,老城中这样的广场绿地并不多,却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如市政厅前的乔治广场,便是占据了两个完整的相邻街区。其余零星的广场和绿地往往在建筑物所围合起来的背后的空间,沿街面都是建筑,因此街面上反而看不到太多绿化,只有零星树木和花池,却不觉的荒芜。相反,沿街多为公共建筑和店铺,视觉丰富得很。这种城市极适合步行。让•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一书中提到的有活力的大城市的几个特点----街区小、路网密、街区功能混杂、要有一定人口密度、不同时期的新老建筑并存等等----在格拉斯哥几乎完全吻合,除了格拉斯哥人口密度还不够大。否则,它就是个货真价实的大城了。
格拉斯哥的人口甚至算是少的,除了旧城中心区几条街巷外,稍微向外走一点就几乎不见人了,夜景照明也未见特别亮。傍晚清晨铅灰的浓云下在老建筑间行走,耳边生风,每一个街角都耐看,几乎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高大的建筑间回响。城市是古典的,却有未来感。
格拉斯哥的人也友善,据说普遍苏格兰人比英格兰人热情。在伦敦几乎和行人没有交集,实在是伦敦的公共标识太清晰了,只要会看,找地点寻路什么的一目了然,再加上地图不离手,到哪里去都便利极了。何况伦敦街头的人,个个行色匆匆,各自有各自的轨道,彼此都是不相交的,贸然问个路都自觉唐突。而在苏格兰,两次在街边问路。一次是在爱丁堡,从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出来,在街边摊开地图刚要确定自己的方位,即有陌生人上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另一次就是在格拉斯哥的傍晚,想要去新区看的几个新建筑已经在城市地图的范围之外,空旷的街道上好不容易拦住一位过路的美眉,询问如何搭乘公交前往。苏格兰口音煞是难懂,双方都有耐心,硬是一句句靠重复明白了彼此。对苏格兰人的了解,在勇敢的心之外,又多了一份温暖。
几站之外的新区。这一区沿河,都是会议中心、体育馆、展览馆等大型建筑,有些是新建,有些正在建设中。这里与老城尺度截然不同,每一栋建筑物都体量巨大,随随便便看几个就能走上两三公里。天色渐晚,四下几乎没有行人,放弃掉河对岸的科学馆等新建筑,返身回城。
前往新区轻轨站的人行通道。阳光板将外界隔开,没有任何外部参照,长长的单一方向的甬道,如同时光隧道,不问来处,只见前路。
重回中央火车站。它的外观,与一般公共建筑无异。
顺势在火车站周边道路上四下闲逛。夜已降临,暮霭未沉。店铺陆续打烊,街上人却是不少。
不知不觉走到Merchant City。此处为步行区,中间格拉斯哥现代艺术馆和皇家交易广场两栋柱廊式古典建筑背靠背,四周是步行街,外围各式店铺餐厅酒吧围绕着中间这两栋古典建筑。依然不多人,却有人声鼎沸从四周的某间餐厅酒吧传出来在建筑广场间萦绕。一向不喜花花绿绿的夜景照明,这里却是个例外。
翌日清晨,趁早饭前出门四出走。我对喜欢的地方都是这样,夜晚看了清晨还要看。再度来到中央火车站,老城所有重要的街巷建筑几乎都在方圆数百米范围内。清晨的火车站活力四射,上班一族行色匆匆。借着天光,前一晚以为是黑色的室内装饰呈现出深咖的木色。这栋建筑有不同时期建设的痕迹。
火车站旁某个过街楼出口,夜灯未熄。
火车站某个室外立面。可以清晰看出上层是轨道交通候车进出站集散大厅,下层是城市公交枢纽。十九世纪末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和上盖商业综合体延续至今。由此可知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准差距有多大。
再次路过现代艺术馆,才看清门口雕塑的样貌。难道只有我一人认为雕塑的帽子是道路隔离墩?
清晨的街巷,稍许离开火车站就是空空荡。
爱橱窗
终于见到一间不是面对游客的苏格兰传统服饰店。远不是一条裙子那么简单。
市政厅细节。黑灰的表面是否记录着工业革命时期的辉煌以及后来的衰落?
再次站到乔治广场旁,非常喜欢酒店对面的这座办公楼,古典石材建筑顶上加减出数层玻璃幕墙建筑,这样的新旧交织在这城中随处可见。曾经繁华过,也经历过由于制造业和造船业衰退造成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衰落,这座城市如今又成为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一如城中随处可见的老建筑改扩建,从未放弃与切割过去,一点一滴的改变,终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