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剑桥牛津康河圣约翰学院 |
分类: 英伦探幽 |
康河上最美的桥梁The bridge of Sighs, River Cam
剑桥Cambridge之名,很多情况下与牛津Oxford同时出现,以致于英文中专门有个词Oxbridge,中译“牛剑”,双剑合璧一样,正是两所学校的合称。位于离伦敦不远的这两个大学城,汇集了全世界顶尖的学问、智慧和牛人,是全世界无数学子向往敬仰之地。两校太多相似,皆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都是学院制;都有为数众多的名校友;各有一部以校名命名的字典,在英语世界占据崇高地位;各有一个以校名命名的出版社(这一点牛津的似更出名);甚至两所学校中不少学院的名称都一致。
两所牛校谁更牛?不仅公众关心,两所学校似也一直别着劲儿。若论起源,剑桥脱胎于牛津,似从根儿上就低了一头。然剑桥也是大西洋彼岸另一所牛校---哈佛的起源,以致于哈佛的所在地也以Cambridge命名。近年,世界著名大学的排行榜上,剑桥多次超过牛津。连每年一度泰晤士河上两校间的划船比赛,也是剑桥着保持获胜次数多的记录。
与中文世界的“既生瑜何生亮”相比,牛津剑桥似没有这般的痛彻心肺。这世界上若还有一种关系比爱人更为持久更为让人难舍难分,便是对手。爱人只需抵死相爱这一点即可;对手,则需要各方面实力心智才情的势均力敌,是竞争,更是惺惺相惜。顶尖高手尤其如此---这世上,只有你才(配)懂我---若无衬得上的对手,宁可独孤求败。
牛津剑桥,两所牛校,数百年来,就是这样,相争相伴,相爱相杀。
到剑桥,是刚从伦敦离开;去牛津,则是在英格兰苏格兰兜了一圈再回伦敦之前。有位朋友写过一篇文《剑桥的好,到牛津才知晓》,初到剑桥,体会并不深,及至回到牛津,深以为然。
若说还有什么剑桥有而牛津没有,便是康河River Cam。一座城池,若有水系相伴,是件幸事,无论江河湖海。水会使一座城市平添灵动。尽管牛津也有泰晤士河支流绕城而过,然而水系带给这座城市的影响远不如康河之于剑桥。这条河在中文世界广为知晓源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那位多愁善感的新月派诗人。尽管我对诗人酸溜溜的文字不大感冒,对康河及其上的桥的最初概念,确是来自那首诗。
康河还有一点令我念念,便是数年前去新西兰南岛基督城Christchurch,那个传说中英伦之外最英伦范儿的城市,也有一河穿城而过名“雅芳”Avon River。去前朋友做足了功课,一再向我们描述乘平底船泛舟河上的胜景,据说可媲美康河。及至大地震一年后基督城满城疮痍的颓败死寂幻灭了我们全部的梦想,满身心沉重中我们离开了那座城市,也将泛舟河上的期待无限期后置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5d89fe010157dz.html。
终于数年后,在剑桥,体验了原版。泛舟康河,无酒亦感醉生梦死。
剑桥青铜地图,井盖大小。从这里很清晰看到剑桥小城的脉络,几个规模较大的学院一座紧挨一座沿康河岸边排开:国王学院、皇后学院、圣三一、St. Catharine's、Clare、St. John…这些学院远离康河的另一侧,城市主要街道贯穿各学院正门;街道另一侧,便是城市商业区。看这张图时,康河西侧有大片名“the Backs”的区域基本被我忽略掉了,以为是城市边缘的绿化带,未想后来参观St. John’s College时,正是这片backs给我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典型的英伦小镇
我们的船夫,斯斯文文,还在念大学。听闻有剑桥学生暑期来做船夫,便问这男生是否在剑桥念书。他赶忙否认说是在另一间学校。
长蒿轻动,一下下深深扎根水底,平底船缓缓沿康河向前。水岸极低,似抬脚便可上岸。岸上便是一个个学院,并无任何栏杆围挡。据说多年前全球气温变暖之前,康河冬季是结冰的,晚归的学生有福了。英国的建筑尺度整体偏小,看岸上行人便可知,却不乏巍峨之感。国王学院这一组,铅灰色浓云下,端然浩荡。



泛舟康河,两岸的建筑均属各学院,无论古典现代,都是花木扶疏,芳草芊芊。岸边确实不少柳树依依,未赶上日落时分,错过了“夕阳中的新娘”。
康河之上,桥是一道道风景。各种风格各种材质的桥梁均可见,以题图的最为入画。
更有游客跃跃欲试,少女们尤其当仁不让。记得我大学刚毕业时节在周庄游船,一样兴致勃勃站在船尾,从船夫手中接过摇橹,惹得岸边和船上的游客都在看,朋友坐在船中但笑不语。至今日,凡事深恐惹人注目,不到
别人搞不定绝不出头。岁月,不是杀猪刀,杀掉的是年少雀跃与锐气。




回到岸上,绕到与康河平行的主街。多家学院的大门都位于这条街道上。暑假时分游客多,国人更多,暑期游学、夏令营,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此朝圣,满街都是乡音。
剑桥街景。英伦小镇的房子,首层商铺的颜色十分出挑。
躲开人潮,去寻略为僻静的三一学院Trinity,惜闭门谢客。
突然眼前一亮,骑车的女生从窄巷间飞快冲出,一闪而过。高挑身形,长腿长臂,浅色头发,不知是华发已生还是天然浅白金色,发量丰厚,松松堆挽在脑后,细缕发丝轻随风舞。白衬衫米色套装高跟鞋,背部笔挺,身形动作敏捷利落。从上到下的浅色系中,自行车后架上一左一右对称放置的两个大红牛津包格外触目。凭直觉她应该不会很年轻,尽管身手矫健,应该是女教授之类。车速极快,甚至来不及构图取景,只匆匆按下快门,得芳踪一缕,空留我在路边望着她背影消失的街角怔怔站了许久,无限回味遐想。
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到了著名的大学城,总要寻一处学院进去参观。游人多去了国王学院、王后学院那些名头更大的学院,圣约翰学院门口虽然人来人往,进入参观的却并不多。我向来是自动稀释人口密度的分子,见状赶忙入内。
圣约翰学院,如同剑桥的多间享有声誉的学院,其实规模都不算大。几进庭院,布局上很像放大版的四合院,除了主入口轴线上,旁边也是一进进院落。每个院落四周由三四层建筑物围合,中轴线上是门洞。每个院落沿中心十字做道路铺装,其余部分是修剪平整的草坪。圣约翰学院建院已五百多年,这些院落和建筑也是不同时期加建的,风格材质都有不同。
学院不大,教堂气势却不小。圣约翰学院的小教堂在学院教堂里算是规模宏大的了。学院前身是教会医院,这座小教堂正是在医院教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推开教堂的门,空无一人。远离了人声鼎沸,得以安安静静细看教堂的建筑和室内装饰。
学院新建筑,你能辨出哪部分是老的哪部分是加建?并不排斥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然与旧翼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有历史的学校校园多半如此,是对自己过往的尊重与缅怀。
不大的学院,不仅容纳了教学区,学生宿舍也在院内。那些挂窗帘的矮窗便是。不大的门口挂着住宿学生的姓名铭牌,同时有一个“Private”的牌子,游客只能止于此。
一进进庭院向里走,直至康河边上,才发现圣约翰学院跨越了康河两岸,由两座桥联系河岸两部分。其中一座桥竟然是题图的the Bridge of Sigh,石材砌筑的古典封闭式桥梁,可堪称康河上最美丽的桥梁。这座桥并不对公众开放,参观者是从第二张上旁边的石桥到达河对岸的校园。
河对岸圣约翰学院校区的新庭院和建筑,笔直的粗砂路通向后庭。庭院深深,尽端似还有大门。夜游回来的学生,前门若进不去,是否可以翻后院门回宿舍?想来不少学院院区跨越了康河两侧,通过私家桥梁联系两岸院区。河岸对侧以庭院为主,连接起来就是剑桥地图上称之为the Backs的区域。
未想紧凑的大学城中心还有如此疏朗安静的去处,这个庭院给了我极大惊喜。



称为新庭院的这一组建筑是后建的,土黄色石材砌筑。英国的古典公共建筑,用这类石材的很多,表面黑黄,过过火一般。暑期的校园几乎不见学生,这里连游客都少,只植物枝攀叶缦密密蓬蓬静悄悄地疯长,不知该算是繁茂还是萧索。
圣约翰学院旁的国王学院,规模更盛,因而游人如织。
剑桥小城,处处精致的门庭,不经意进去,里面可能就是一座声名卓著的学院。若时光倒流,努努力,在此间做个书院女,才不枉年少一回。青春在哪里都是消耗掉的,有几个地方会比这里更适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