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25年打过两次枪
(2014-10-31 14:38:33)
标签:
军事射击手枪枪弹军队 |
分类: 军旅回望 |
当兵25年打过两次枪
文、忧者无忧
10月28日,参加了军分区对基层武装干部的手枪射击考核。打了10发子弹,中了9枪。十发九中的成绩,让我兴奋不已。联想到当兵25年只打过两次枪,我又感慨不已。
我的军旅生涯,始于1985年,终于2010年。其间,我的职务从普通学员升到了正团岗位,我的年龄从18岁青年升到了43岁中年。25年间,只打过两次枪。第一次是在刚入学的新兵训练之时,既打了手枪,又打了步枪;第二次是在刚毕业分配到连队之时,只打了步枪。两次累积所打子弹,不到20发。
我对“当兵长、打枪少”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从来不愿,也羞于向外人提起。我觉得这不光是我个人之羞,而且也是军队之羞。这种让老百姓难以置信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这个老兵身上,而且我断言,绝不只是发生在我一个老兵身上!
我学的是通信,当的是海军,干的是政工。这似乎可以成为打枪少的理由。但无论怎样挖掘、强调其“特殊性”,当兵25年只打过两次枪、20发子弹,都是令自己尴尬、让军队蒙羞的事情。老百姓何以理解,一个不打枪的部队,会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使命?任何的辩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依我的感知与推断,“刀枪入库”是和平环境、安全困境、忍耐处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和平环境,让军事训练的急迫性、真实性大打折扣,真打实备让位于虚训假练。安全困境,是指部队在军事训练上怕出事、出不起事。少动以至不动枪械,发生涉枪案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部队自身的安全系数、稳定系数就会大大提高。忍耐处境,是指至少90年代的10年光景里,军队建设服从或者屈从于经济建设,军费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军队要忍耐”、“要勒紧裤腰带”,是当时军队处境的真实写照。军费少导致训练少,训练少导致打枪少,自有其相应的逻辑推理。
打枪只是训练的一个小小方面、小小缩影。其实在忍耐时期,打得少的不光是枪弹,而且是炮弹,更且是导弹。枪弹不值钱,应该打得起;炮弹也不太值钱,也能打得起;而导弹比较昂贵,或者说非常昂贵,若非财大气粗,是不敢轻言“打得起”的。地空导弹、舰舰导弹、舰空导弹、空地导弹等等,一个个造价不菲。
在一个阶段,直白地说,在“科学发展观”那个阶段,部队的“安全发展”被提到了一个极不科学的高度。为了保安全,也为了保各级领导的乌纱帽,真枪实弹的训练能省则省、能无则无了。一些本应荷枪实弹的部位,也不再荷枪实弹,换成了警棍、石灰、路障,甚至只剩士兵的血肉之躯在那里守卫。有些士兵服役2年,只在新兵连摸过枪、打过枪,下连之后便与枪弹绝了缘。
与其把军分区此次组织的手枪射击叫做“考核”,不如叫做“训练”更为合适。因为,我从事地方武装工作2年以来,根本未接受过射击训练。不曾训练,何来考核?接受“考核”前,有从未接触过枪械的同行说:“你当过那么多年兵,肯定没问题。”我只能悄悄在心里苦笑一声。我心里明白,我距离上一次手枪射击,已经过去30年时间了,我已不敢保证会装弹、瞄准、击发了。
在射击现场,组织者简要介绍动作要领后,我们走到了射击位置。无弹练习数分钟之后,进入体验射击、考核射击。我的体验射击5发5中,而考核射击变成了5发4中。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成绩超过了5发3中的合格标准,未给自己,也未给曾经服役25年的军队,丢太大的脸。那些从未摸过手枪的同行,多者打中8发,少者打中0发。
考核过程中,武装部军事科的同志为我们拍了照。考核结束返程途中,通过微信发给了我们。由于成绩不算懊恼,甚至可以说成绩让人高兴,我便将照片发到了集中着七八位现役军人的“老忧说事”微信圈。并与一位现役师职干部相互打油如下。老忧先打:“阳光当头照,车子在奔跑。左看秋叶红,右看浪花笑。”战友回打:“重上演兵场,比肩一大校。十发九发中,牛得嗷嗷叫。”其中的“大校”有个典故:领导此次考核的军分区参谋长,与我同年出生、同年当兵。参谋长现在的军衔为大校,而我的军衔4年前冻结于上校。现在有个预备役海军上校军衔。
当兵期间打枪少,让我非常惭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我想到了骄傲的打导弹经历。2007年,我在某驱逐舰代理政委期间,曾亲历过17枚舰舰、舰空导弹发射。我的这个骄傲,恐怕许多人,包括现役军人,包括打枪弹炮弹很多的人,一辈子也将无缘拥有。如此一想,我心理平衡多了。
现代战争已超越传统战争。战场上唱主角的,已不再是枪与炮的近距格斗,而是导弹的远程突击。但在我看来,军人熟练掌握手枪步枪冲锋枪,应如吃饭走路整内务一样,是最最基本的事情。让军人见不着、摸不着、打不着枪的荒唐历史见鬼去吧,我再也不愿想起、提起!
(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