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解解“麟”
(2011-07-02 11:23:37)
标签:
《古文观止》孔圣人获麟解大众俗世杂谈 |
分类: 读书随笔 |
老忧按:个人有个阅读习惯:喜欢在书边随手写下读后。篇幅长短,决定于书页空白的大小、联想思维的多少。空大则长,空小则短。思多则长,思少则短。近日再次翻看01年购买的《古文观止》,发现里面有密密麻麻的读后。在倍感亲切的同时,产生了将其整理出来的念头,也好给博客的“读书随笔”填充些内容。
这便开始吧。
我也解解“麟”
文、忧者无忧
韩愈的《获麟解》,篇幅不长,也就200来字。这是篇托物寓志的文章。通过对麟的述说,委婉表达了对封建社会里人才不被赏识和理解的感慨,以及对“圣明之主”的幻想。
我比较感兴趣的主要观点有:1、麟之为灵昭昭也……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2、麟之为物……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然则虽有麟,不知其为麟也。3、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4、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我有如下联想:
一个麟,如果不遇圣人,不为人知,甚至误被人“谓之不祥”,这考验着麟的品质与耐性。怨与愤,恐怕有失麟的风度。麟该怎么对待误解与委屈,这是个问题。
观察评价社会,身边之人,似乎很少被我们视为“麟”。觉得一个个不过是马、牛、犬、豕、豺、狼,或丑陋,或阴毒,或庸常,并无一个“祥”人。而意念、理想中的“祥”人,只能从书本、媒介中找。
“麟”常常会被误读、误认、误用。即使你真是“麟”,也未必被大家,尤其是官员(圣明之主),所认可,所欣赏,所利用。由于你不合乎大众、俗世的特点要求,或者说超乎大众、俗世的特点要求,你被人“谓之不祥”也是很有可能,甚至必然被“谓之不祥”。在一群猪的眼中,人是怪物;在一群鸡的眼中,鹤是怪物;在一群小人眼中,正人是怪物;在一群贪官眼中,廉官是怪物。
“麟之出”,需要圣人存在。而圣人又很稀缺。因其稀缺,才是圣人。我们只知道有个“孔圣人”,但也只有一个“孔圣人”。而即使圣人存在,他也未必发现你这个“麟”。因为这个世界太大,圣人的目光、精力未必能够惠顾于你。
“麟”的可贵品质,在于内在的德,而非外在的形。有的人,把自己打扮成“麟”的模样,而无“麟”的品质。有的人,本来不是“麟”,别人也不认为他是“麟”,但他把自己过高估价成“麟”了。
(20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