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7137e44ence31bdf3275b&690
(图1:
色拉寺辩经场景:站着的人提问,坐着的人回答;双手后背的师长,不时的给予指点。
)
中午时分我们抵达色拉寺,在工作人员提示下、首先去参加了一场法事活动。接着参观了几座佛殿和经堂,粗略地观赏了寺院建筑、佛教造像和古老的壁画,然后匆忙赶往辩经院。
到达辩经院的门口时,这里已是游客云集,其间还有若干国外旅游团队。人们聚集在树荫下或交谈、或休息,眼光不时地瞥向辩经院,等待着大门的开启。下午三点左右、辩经院的大门打开,等待多时的游客鱼贯而入,在执勤僧人指引下、各自找地方坐下。碎石铺就的树荫场上,几位僧人排放着坐垫,参加辩经的僧人正陆续进场。
目前“拉萨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和色拉寺)的辩经,正成为国内外游客在拉萨的游览项目之一。色拉寺因为交通便捷,前往的游客甚众。更有的人专程来此看辩经,仿佛观赏一场演出,一旦辩经结束就立刻走人。究竟何为辩经呢?或曰“【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又何为【因明学】呢?
“因明”为梵文译名,汉译意为“真知”或“真确的认识”。“因明”是古印度佛学“五明”(五明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由古印度【正理】学经过扬弃、发展而来;【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释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又是佛学的辩论术,因此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立论和论证,是为内容求真之学。
十一世纪、俄大译师在桑普寺(位于堆龙德庆县)设置因明学,并仿造古印度最大经学院那烂陀寺的体制、创办了五部经学院(五部经为:因明学,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律学)。在其后,恰巴曲桑论师开创了【集学】理论纲要,进而最终形成【集辩】。至格鲁派初创时期,宗喀巴又对恰巴曲桑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制度、作了增删修改,从而形成了格鲁派的辩经制度。
十四、至十五世纪,藏地佛教异常盛行,流派众多。每年夏季,格鲁派要在桑普寺举行一个仪式、并在广场上辩经一天,以纪念辩经制度的确立,是为“桑普寺夏学”。由于桑普寺场地有限,其后又增加了冬季在绛饶朵寺的学习。每年三月初至四月下旬,“三大寺”各选派学僧参加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并经常性地举行辩经。寺外的山坡上,一、两千名僧人同时辩经,那是何等的壮观啊!这种冬季的学制,称作“绛饶朵寺冬学”。 一名学僧要全部学完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须二十多年时间;海量的内容要记忆、并能灵活运用,确实不易。辩经,不仅可以巩固学识、还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越辩越明,同时辩经又是获得佛学高学位的必须的过程。
“拉萨三大寺”各有若干扎仓(类似于佛学院),每个扎仓皆有碎石铺就的林荫场地专供辩经用。现在三大寺的辩经都对游客开放,已成为一道极具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辩经开始了。僧人们或立或坐,立者酝酿着提问,坐者则准备着解答。场地四周,游客们聚精会神、咔嚓声不断;场地中央,一片绛紫色光影飘动如幻。发问者一连串的动作,把迷恍中的游客、带入佛学的神秘时空:高高扬起右手于脑后——文殊智慧在身后;右手下落、两掌相击——一切皆为众缘和合,掌声无常稍纵即逝,掌声驱走人之恶念;右手伸向对方再拉回——以内心的善念与智慧、拯救苦难中的众生。解答者,则简单明了、主题
连贯、气定神闲。我聆听着扑朔迷离的问答,凝望着智光慧影的舞动,不禁联想起汉传佛教中的禅宗公案。
所谓“禅宗公案”,即指佛教禅宗祖师、大德在接引学僧时所作的禅宗式问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如“棒喝”、别有指向的“言他”等等。比如学僧甲曰“经幡动”,学僧乙对曰“风在动”,而师则曰“汝心动”。再如一学僧提出某问题,师尊大德则曰“吃茶去”,以茶喻禅。另外还留下不少人们熟悉的禅宗偈颂,当以神秀与慧能的两段最为精彩: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师、大德用直接或影射的方法,来表现难以言说或不可思议的证悟境界;雨棒雷喝、电光火石以及奇妙的问答,无不显现智慧的光芒。而反观自己呢,既没有三大寺学僧的目标和毅力,又缺乏禅宗禅学所需的灵气与悟性,便只好做个在精神上行乞于市井的赤贫者!
下午五点左右辩经结束,僧人有序退场、游客迅速离去,我则踏上了环绕色拉寺一圈的转经路。
http://s15/mw690/7137e44ence31c596526e&690
(图2: 辩经院大门。 )
http://s9/mw690/7137e44ence31c92de418&690
(图3: 辩经院大门侧景,游客早早就守候在此。 )
http://s13/mw690/7137e44ence31cb6d548c&690
(图4: 年轻的游客边交谈、边等候。 )
http://s9/mw690/7137e44ence31ce0aff88&690
(图5: 这是一个外国旅游团队,他们与我们一样、急于观赏辩经。
)
http://s12/mw690/7137e44ence31d19e66ab&690
(图6:
大门打开了,游客们进去后各自找好地方坐下,等待辩经开始。 )
http://s14/mw690/7137e44ence31d4f86d1d&690
(图7:
辩经的学僧陆续进场,图中的一条狗也来做暖场、呵呵,万物通灵啊。 )
http://s2/mw690/7137e44ence31d7d074b1&690
(图8: 辩经开始了。问答者谈笑风生,旁观者正襟危坐。
)
http://s4/mw690/7137e44ence31da213f93&690
(图9: 问题提出去了,正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
http://s4/mw690/7137e44ence31dd219013&690
(图10:
辩论的形式:有一对一的答辩,又有一人立宗、众僧答辩;既有本级互答,又有本级对其他层级的辩论。
)
http://s16/mw690/7137e44ence31e07eecbf&690
(图11: 不同组别的问答同时进行,显得场面较为宏大。 )
http://s12/mw690/7137e44ence31e3adf75b&690
(图12: 这位僧人正扬起右手,准备击掌、跺脚、发问。
)
http://s5/mw690/7137e44ence31e634c004&690
(图13:
击掌过后、他正准备收回伸向对方的右手,表情十分认真。 )
http://s15/mw690/7137e44ence31e8d4651e&690
(图14: 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即将出口。 )
http://s10/mw690/7137e44ence31ec1e0269&690
(图15:
我注意了这位僧人很长时间,他很有激情,表情也总是很丰富。坐着的僧人可能没有回答好问题,他上前友好的“戏弄”,非常鲜活。
)
http://s4/mw690/7137e44ence31f0299d53&690
(图16:
盖着红布的人是电视台记者,虽然持有证件、但后来还是被执勤的僧人“请”到了场外。 )
http://s8/mw690/7137e44ence31f3981f07&690
(图17: 又要发问了,这样的情态很震撼人。 )
http://s7/mw690/7137e44ence31f65b94d6&690
(图18: 这样的提问方式、让人感到幽默。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