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长头叩向大昭寺

(2013-05-06 08:56:36)
标签:

西藏旅游

佛教文化

摄影

http://s3/mw690/7137e44egd505f0f2e8d2&690

(图1:  叩长头的一家人。  我们从林芝回拉萨、经过墨竹工卡时,路上遇见了这一家人。他们正沿着318国道的右侧,叩着长头去拉萨朝圣。你瞧,站立着的小伙子多么的英俊潇洒啊!  ) 

 

 凡在藏地行走过的人,大都见过如下场景:一两个、或一队藏族同胞叩着长头去远方。他们身着牦牛皮制作的围裙,双手戴着特制的木质手套,额头上长着厚厚的茧子;他们双手举过头顶,合十时发出清脆的一声“啪”;然后双手移至额前,合十时又是一声“啪”;接着双手降至胸前,合掌后还是一声“啪”;最后两手前伸、身体向地面卧倒,前额触地。有的年轻人在扑向地面时,向前一跃、能跃出好几米。三次合掌以及发出的“啪”的声响,是对佛、法、僧三宝的顶礼;匍匐前行、用自己的身体来丈量从家乡到圣地的距离,这就是叩长头,是一个佛教信徒最庄严最虔诚、并具有特殊加持力的朝圣方式。
  我最早见到叩长头是在1987年的夏天,当时正在川北一带旅行;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象,是2010年秋季的大香格里拉之行。此次西藏之旅中,这样的场景更是不鲜见。每每遇见,每每想起,每每震撼。叩长头者要去的地方是拉萨、要去圣城朝拜圣迹,拉萨的大昭寺就是最终的目的地;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则是圣迹中的圣迹。
  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从长安带去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鎏金像,起初这尊佛像供奉在小昭寺内;而随尼泊尔尺尊公主进藏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则供奉在大昭寺。大唐金城公主入藏后,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从小昭寺延请到大昭寺。自此,大昭寺的名头越来越响,香火也越来越旺,而这尊佛像也逐渐成为藏传佛教朝圣者的终极目标。
  每当清晨来临,阳光穿透缭绕的桑烟,一道道光束如同神光、投射在大昭寺门前;门口的石板上朝圣客身影浮动,身体扑向地面、双臂前伸再收回时所发出的声音,和着尘埃向四面飘散。若逢佛教节日,朝拜的人群将扩至半个广场,其时上千人身体的起伏、如海浪般翻涌,直看得游客目瞪口呆。
  在外人看来,叩长头、叩大头(在原地三次合掌、然后匍匐在地、再立起,以此不断重复的叩头方式。)仅是一种形式,抑或是一种仪式。而在藏族同胞的眼里,见到大昭寺里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就如同亲见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千里迢迢叩着长头去圣城朝佛、在大昭寺门前叩大头,乃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他们来到大昭寺,朝见过佛像、叩过大头,他们无比的兴奋激动、无比的欢愉喜悦。他们修行今生、祈祷来生,并不都只为自己;他们为亲朋好友,甚至为全天下有善心之人。叩头的数量多寡有别,多者要费时数十天、叩满十万个大头。
  从外地来圣城的朝圣客,拜祭完大昭寺后并不急于回乡,接着要去布达拉宫和小昭寺祭拜,甚至还要在拉萨转经。


                  感谢好友郭旗赠玉:【12】长头叩向大昭寺


                     看着看着  呼吸加大
                     看着看着  胸内砰砰
                     看着看着  眼前模糊
                     看着看着  我就在队里
                     心灵的路 就这样丈量 
                     满胸的幸福  就这样积累
                     英俊的小伙子 多么大的福报  在人海中自在地前行
                     每一步  你迈出得 稳健
                     每一个头 你磕得  真诚
                     每一个起身 你多么的  豪迈
                     你在山路上前行  我紧跟你后
                     你的世界  琉璃剔透
                     你的心灵 洁白无暇
                     你的世界干净  你的世界让我敬仰
                     怎能不 逆缘尽除   
                     怎能不 得一切顺缘
                     心路用身高去丈量   真的 就不再遥远
                     --------------写给磕长头的英俊小伙子


http://s9/mw690/7137e44egd505f4a93bc8&690
(图2:  大昭寺、以及门前的广场。 


http://s16/mw690/7137e44egd505f80aaaaf&690
(图3:  大昭寺广场,两侧是商业摊点。 


http://s8/mw690/7137e44egd505fa808407&690
(图4:  大昭寺内建筑。 


http://s7/mw690/7137e44egd505fd67c446&690
(图5:  大昭寺二楼平台,右前方的一处金顶尚在修建中。 


http://s5/mw690/7137e44egd505ff8ac054&690
(图6:  二楼平台一瞥。 


http://s8/mw690/7137e44egd50604e7f487&690
(图7: 大昭寺内景。 


http://s1/mw690/7137e44egd50608a793b0&690
(图8:  大昭寺金顶。 


http://s4/mw690/7137e44egd5060b564483&690
(图9:  大昭寺金顶一瞥。 


http://s15/mw690/7137e44eg7bb3ce4f7a3e&690
(图10:  远眺布达拉宫——摄于大昭寺金顶。 


http://s9/mw690/7137e44egd50612160518&690
(图11:  金顶一景。 


http://s1/mw690/7137e44egd50615129890&690
(图12:  金顶一景。 


http://s11/mw690/7137e44egd50618182b6a&690
(图13: 八廓街转经路出口处。 


http://s2/mw690/7137e44eg7bb3cf6b7921&690
(图14:  八廓街上的一位叩长头的朝圣者。 


http://s7/mw690/7137e44eg7bb3cfa849f6&690
(图15:  虔诚。 


http://s6/mw690/7137e44eg0523d395d465&690
(图16:  大昭寺门前叩大头的信众。 


http://s7/mw690/7137e44egd50622bbe896&690
(图17:大昭寺正门口。为了不影响口头的信众,平日里大昭寺的正门不开,只有在较为重大的佛教节日里才打开正门。 


http://s2/mw690/7137e44egd506279056d1&690
(图18:  图中央身穿红短衫的男子、其脸型不太像是藏族人,我端详了一会儿、感觉他倒很像汉族人。 


http://s12/mw690/7137e44egd5062adec1bb&690
(图19:  每一位叩大头的人其身下都有一条长垫,用以保护身体和衣服。 


http://s13/mw690/7137e44eg7bb3d16b90cc&690
(图20:  广场上两位来自外地的朝圣者。 


http://s14/mw690/7137e44egd50630cd6abd&690
(图21:  这位中年男子在叩头的休息时间里,还不忘坐着摇那转经筒,非常的庄重肃穆。 


http://s7/mw690/7137e44egd50633f76236&690
(图22:  这是一位叩大头的老阿妈。  ) 


http://s11/mw690/7137e44egd50636d4723a&690
(图23:  我们在前方等着这一家人的到来。 


http://s9/mw690/7137e44egd5063e798fa8&690
(图24:  拉萨距此还很遥远,他们将这样一直叩到拉萨。 


http://s7/mw690/7137e44egd50641681386&690
(图25:  一阵问候之后他们停了下来,和我们做简单的交流,他们中有几人会点简单汉语。交流中得知,他们是一大家人,来自昌都,正在去拉萨朝圣的路上;出来已有四个多月了,到拉萨还需一个多月时间。 


http://s5/mw690/7137e44eg0523eade4ba4&690
(图26:左手边第一位是个老阿妈、是这个家族的长者;她负责这一行人的后勤保障。通常在他们的后边会有一辆汽车,载着生活必需品,一路伴随到拉萨。他们礼佛是虔诚的,他们的内心是喜悦的,对我们是十分友好的。  


http://s10/mw690/7137e44egd50649025519&690
(图27:  趁着交谈、他们坐下来歇息。我们要继续赶路,而他们到拉萨还有更遥远的路。再见了,我亲爱的藏族朋友!衷心地祝福你们,好人一路平安、好人一生平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