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8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建立了现代化的男装定制模式,全定制(Bespoke)模式至今都是在强调传统的手工制作,从量体,到打版制作,再到试穿。但是这项技能现在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尴尬。国内外的顶级男装定制店铺里几乎都是依靠上了年纪就以名声在外的老裁缝来维持着这个传统行业。然而,一些传统的男装定制店铺和新型的男装定制公司正在悄然尝试用更加现代的技术对客人进行量体服务。
最近一个月,北京机场T3航站楼的行李提取处出现了一块有趣的广告牌:一条美轮美奂的礼服旁印着IBM的品牌标志。广告牌上,名模Karolina
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这款礼服的背后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时尚产业上的一次新创举。为契合今年纽约大都市博物馆时装学院的春季主题展《Manus
诞生于2011年的IBM
那么对于更讲究量体裁衣的传统男装定制行业而言,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会替代传统裁缝的手工技能吗?
Gay
一间类似于试衣间的房间里安装了14个红外线传感器,客人会被要求穿上一整套紧身衣。仅需10秒钟,3D扫描会快速获取人体身上超过120个的测量数据点,这些数据不仅是身高、胸围,而且比起量尺更加精准的角度和数据。通常情况下,传统测量仅收集25项数据点,且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有时候这个时间会略微超过人类在站立状态下接受服务的等候耐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测量数据误差的增大。一旦完成3D扫描后,店铺会通过专业的App将数据传送到电脑系统里,这样裁缝们会更加有效地根据客人的身体完成定制服饰的设计和剪裁。
Gay
Soddy
InStitchu
在国内,“Y先生”和“INFIT合身穿”都是采用非传统方式为客人提供定制成衣的品牌。只不过两者的方式也存在不同。Y先生是一个专注于为
2015年1月成立的“INFIT合身穿”就是完全引入了3D扫描的模式。2015年,9月,品牌正式在上海科博会展出了“互联网服装定制舱”。其原理就是上文提到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王凌峰早在2013年就有了做定制舱的想法,之后三年团队不断打磨技术,提高采集数据精度、缩短测量时间、提升定制舱的外观设计。
男性消费者在穿衣态度和穿衣风格上的转变直接衍生了市场了大量的私人男装定制品牌的诞生,从诸如Y先生这类大众消费者承担得起的品牌,到以欧洲进口面料和传统量体裁衣为特色的精品高级定制屋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北上广这些消费足够成熟的市场,35岁左右,收入稳定的成熟男性逐步开始考虑购置一套得体合身的定制套装。这也是为何如今国内外的顶级男装品牌纷纷在华推出了自己的全定制和半定制产品线。相较于更为严苛的女装高级定制,男装在标准化方面的难度较小,因此做男装定制化的公司也相对较多。目前,这种人工智能型的技术还停留在量体阶段,在未来是否会出现传统裁缝的精准裁衣技能也会逐渐取代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和上海的几位从事男装定制业务的主理人。看看他们对此技术的态度。
关于人工智能定制服务,他们也有话说
SENS是一家创立于2012年,以北京为据点的男装定制品牌。创始人之一赵鹏是男装设计师出身,另一位创始人则是资深的男装版师,李维超。
男装定制工作室EDITION
ELLEMEN:如今,国内外的一些男装定制品牌或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使用3D扫描的方式来为客人提供量体服务。
SENS:这种技术的确是减少了裁缝为客人量体的时间,也许以前前后测量需要10分钟,现在10秒钟就解决了。并且得到了比传统测量更多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从制衣上讲并没有为裁缝打版制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为真正具有价值的数据只有那么20个左右。这个数据看似很精准,但是对于习惯穿定制款男装的客人而言,他们的需求也不同,比如中年男性对修身的理解,跟年轻人就完全不同。如果是这样,3D扫描出来的数据就一定是有偏差。
Penny:其实从手工男装定制的范畴来说,国内外的技术相差得还很远。目前,国内的定制男装的制作水平依然差强人意。但对于技艺高超,经验老道的师傅来说,通过机器测量出来的精准数据和他们手工用卷尺测量出的数据并没有太大差别。如果只是单纯地测量数据,那么这只是制衣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并不是完整的定制服务。
SENS:3D扫描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量体的阶段。这些测量数据最终还是要反馈给裁缝们,他们还是得用手工的方式完成后续的流程,打版、制作、试穿、缝纫和熨烫。除非这套系统可以完成整个操作流程,最后让客人来店里试穿即可。当然,我的确有听说在德国已经研发出了一套这样的大型系统,但是这就不是我们对定制款男装的定义了,这完全就是智能化的成衣制作。更何况,要让机器完全替代人工缝纫和熨烫是一项难度系数很大的工程。
Penny:对于小规模的手工定制坊来说,如果整个定制过程都需要用机器来完成的话,其实成本其实会比手工定制要大很多,因为事先要购买整套设备。这样就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金钱,而收回成本的时间也就更长。所以手工定制依然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虽然目前采用人工智能和3D技术完成整套定制已经可以实现,其中的细节也并不会比手工制版和缝纫差多少,但最终呈现的效果依然不会很完美。
ELLEMEN:在你们看来,手工男装定制的过程中有哪些步骤和细节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SENS:就现有的科技而言,有些步骤是可以取代的,比如刚才提到的量体。甚至是剪裁,激光剪裁技术已经可以使用了。但关键因素是这些被取代的步骤能否被机器和技术完美的呈现,以及这些成本过高的技术对于男装定制这种偏小众的产业而言是否划算。
Penny:在我看来,智能技术不能取代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能够选择出最适合客户的版型、面料和颜色。但经验老道的师傅们除了要了解客户的个人偏好,还需要给出一些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建议。
ELLEMEN: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可以改善如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些手工作业的现象?
SENS:没错,这是一个问题。或许20年后,已经没人会脚踩缝纫机来完成衣料的缝纫工作,或是连懂得剪裁的师傅都找不到了。这的确是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价值。但是如果这种技术没法完美地投入使用,人工需求是必须的。即便人工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并且,一旦这种技术被大范围地,精准化地使用,那么制作的就不是定制服饰了,绝对是满足大众需求的批量化成衣。
ELLEMEN: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也许会让男装定制服务变得更加普及,但这是否也会刺激更多人追求手工定制的奢侈体验呢?
SENS:一定会。这就跟20年前,老百姓都是买布去裁缝,或是母亲在家做衣服穿一样。后来成衣大量涌入,人们开始追求在百货商店里买带牌的衣服。可是现在呢?收入稳定,心智成熟的男性消费者又走回到裁缝的店里。坦白讲,如今会选择定制款男装的客人看中的恰好就是老裁缝们一对一的贴身服务。如果这种人工智能的技术真的被引入到男装定制,尤其是全定制项目的话,似乎又把定制男装带回到成衣制作的流程中去了。
至少在目前阶段,男装定制领域里人工智能技术还未能有效地替代纯手工制作带来的精准。需要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科研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当技术愈发成熟,同时伴随着老裁缝们的制衣技艺缺少年轻人的继承,这些因素注定会让传统的定制男装服务变得更加奢侈,但是这种奢侈的背后却是手工艺缺失的危机。
撰文、采访:戚茂盛
编辑:Ma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