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的诗性语言
(2020-01-02 20:55:28)《安塞腰鼓》的诗性语言
《安塞腰鼓》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并获得鲁迅文学奖。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描写安塞腰鼓最为精彩的一篇散文。文章发表之前的1984年,电影《黄土地》的安塞腰鼓集体乐舞,已经给全国人民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不得不说,影视镜头语言毕竟还有它的局限。刘成章此文,完美的发挥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淋漓元气和内在神魂。
刘成章是延安人,对安塞腰鼓至为熟悉。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本地人往往有长期熏染潜移默化融为人格气质的自身优势。本文写作的成功乃至文章的风格特色,和作者的写作经历亦有很大的关系。刘成章早年以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后来转向歌词创作,中年以后,才开始创作散文。他的散文创作取得很大的成就,和早年写诗写歌词对语言的锤炼和音乐性的把控有极大的关系。尤其以《安塞腰鼓》为例,集中体现了他散文化的诗性语言的节奏韵律。
一、接近于诗歌的行文节奏
3,诗歌语言般的内在韵律。其中包括反复的咏叹对情感的推进,形成韵律的回环;叠词叠句形成整齐的朗读节奏和情感强化;适当的感叹词的使用形成局部的强烈抒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语言般的内在韵律在个别地方创造性的表达。譬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一句,因为情绪的推动,激烈抒情的需要,“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完整的感叹语气后面,来不及停顿,直接把咏叹的对象“安塞腰鼓”加在本已完整的语法结构上。这种看似不怎么合乎语法习惯的非常规操作,实际上产生了一种诗化语言的效果,表达了一种急切而由衷的赞叹。
二,诗歌语言般形象凝练的用词和鲜明的意象
用词方面。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是闪射的瞳仁”“ 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中的“茂腾腾”“ 闪射”“ 燥热”。意象营造方面。如“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等。就现代文体而言,散文语言可以作为小说语言和诗歌语言的过渡。就用词凝练和意象鲜明方面来看,刘成章的这篇文章,显然得益于他早年的诗歌写作经历。
三,修辞的纯熟和新异
四,诗歌一般的饱满情绪和丰富的想象
首先是饱满的情绪。从文章的首句开始,作者即用一种热烈由衷的赞叹情绪,表达安塞腰鼓带给人的强烈震撼。这种激情,源于安塞腰鼓带给作者的强烈的视听感受和对这片土地人民生存方式的深刻理解。当然,试图将安塞腰鼓带给自己的震撼转化为读者的体验,仅有情绪是不够的,就算《黄土地》的影视语言的表达,仍然是有局限的。调动丰富的想象,充分开发文字的表现力,深度挖掘所描写事物的灵魂,是文学语言的特长。无论是石头跳蛙这样新奇的比喻,还是“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样感官的体验,还是“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联想,都是借助作者丰富的想象的一种文字创造力的体现。
当然,散文的诗性语言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但本文却也体现了散文的自由灵活。句式的变化,丰富的修辞方式,甚至是陕北口语的使用,譬如“咝溜溜的南风”等,都体现了散文语言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