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小波
朱小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06
  • 关注人气: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书

(2020-01-02 20:55:44)

听书

pastedGraphic.png

                                                         陕北说书场景


   陕北说书流行于陕北及周边内蒙甘肃山西部分地区,和上古巫瞽传统有源流的关系,但我们现在看到的陕北说书,却是形成于明清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它的早期,可能更多的是以宗教信仰活动文艺表演的形式出现。到后来,渐渐演变为类似唱戏一样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但仍不失寓教于乐的性质,成为陕北人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方式。

    路遥有一短篇小说《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小说中写到父亲听录音里韩起祥说书,就仿佛听百灵鸟在叫唤,高兴地手舞足蹈,跟着又说又唱。现在的年轻人,从小看惯了电视,电脑,手机,对说书这种古老的陕北民间说唱艺术,没有耳濡目染,很难体会听书的那种纯粹简单而深刻的快乐,也就很难理解那种爆炒豆子般繁密清脆的三弦乐音曾经带给老一辈的陕北人怎样的精神享受。从陕北农村陆续通电以来,说书人渐渐退出了陕北人民的娱乐生活舞台。少数的说书艺人还出现在庙会上,撂地摊儿卖唱,或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或者在农家乐为食客助兴,那种走乡串户传统的演出形式,基本上已经绝迹。

    陕北的民间艺术,以陕北民歌最为世人熟知。这和陕北作为革命的发源地有极大关系。也和在走向全国的传唱中,歌词易于转为普通话为更多人接受有很大关系。比较于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则是更为古老更能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无论是其缘起于上古的瞽师的传统,还是说唱内容对中古时代宗教宣讲和话本的借鉴继承,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和全国各地的优秀说唱艺术相比,毫不逊色。但是,一如其他优秀说唱艺术很难在更大范围内被普遍接受,陕北说书以纯粹本土方言说唱的特点,让不懂陕北方言的外地人,几乎没办法欣赏它的魅力。然而对老一辈陕北人来讲,陕北说书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天籁之音,世界上最能撩拨他们心灵让他们灵魂为之震颤的就是陕北说书。

    陕北的说书人,直至上个世纪末,还秉承着瞽师的传统,大都由盲人担任。瞽师在历史上,曾以宫廷乐师的身份服务于王室,更久远的年代,或者也担任过巫师 的职责。陕北说书人也大都兼有巫师的作用。无论是庙会上说会书,还是在家户里说家书,都有请神的仪式。和普通的江湖艺人不同,在陕北,说书人是颇受尊敬的。这里面或者有对盲眼人谋生之艰辛的同情,也有对兼有巫师智者的说书人的尊敬。说书人在土地的牵引下,背着三弦走乡串户,所到之处之处,庙会家户,都要郑重的邀请。即便是生活贫困的年代,对待说书人,也一如贵客。上个世纪,陕北许多山村尚未通电交通闭塞的年代,听书几乎是陕北人最容易实现的精神生活享受。唱戏不能常有,电影也要放映队轮流各村播放,唯有说书,容易操办。说书人,一把三弦,一个凳子,或在农户家中土脚地上,或在村中大树摊儿下,拨弦定音,一场精神大餐就开始了。嘈嘈切切定音之际,听书者渐至安静。说书者俟众人坐定,呀嘿一声,弦音转急,先说一小段,不外劝世人,讲史由,往往有宣扬风化导引世风的作用。小段说毕,始是正本,大多是历史演义之类。听者时而屏气凝神,时而议论纷纷,或赞或叹。陕北农村,白日农务繁忙,往往在夜间说书。闻的某家说书先生到,早早用毕晚餐,踅摸人家家里,和说书人攀谈,帮忙准备请神一应事体。至移入窑中,说书人居中坐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炕上炕下,挤得满满当当。一盏油灯昏黄,人影攒动,高高低低,家长里短,高呼小叫。一等三弦声响,个个立即神情酥软,恍如集体进入一种精神沉醉状态。小孩子们,挤在人缝里,不得吸一口新鲜空气,书说到深处,在嘈嘈切切的三弦声里各自睡去,听了什么,全不得要领,但三弦撩拨的神奇氛围却植在灵魂深处,乃至长大之后,一听调音,已然倾倒。说书至深夜,都在星夜里吸着新鲜空气回家,留下主人安排说书人住宿,打扫一地瓜子皮,忽然大叫一声,那个坏娃娃,炕上尿了这么一泡?听书也可能在村中大树摊下,夏日凉风,树影斑驳,听得人如坠云雾,如梦周公,书境梦境,一时恍惚不分。

    早年陕北,说书人虽眼盲,但走得路多,见识广博,北上草原,东过黄河,说书人无处不到。钻沟溜洼,苦行僧一般,一个个历练的眼窝深陷,满脸深沉大智慧。书词里多有这些人非凡的创造力,把一方水土的生存智慧汇于一身,又四处传唱,说唱中又把陕北方言土语极尽表现力,说书者,几乎是这片土地虔诚的传教士,摇铎的采诗者。

    时代改变,说书人的生存状况大为改变,盲眼人学说书的人少了,明眼人多了。将来方言渐渐退化,说书的艺术或者也就走向了末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老说书人录音,整理书词,以期记录陕北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陕北的年轻一代,如果要了解的陕北文化,不要忘了陕北说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