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题

(2019-08-18 15:36:04)

延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开题报告

立项号

135YYWX-3459

课题名称

《诗文陕北》中学生读本研发及课堂应用设计

负责人

朱鹏翔

所在单位

延安中学

课题组成员

朱鹏翔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往往非常有限,进入大学后分散全国各地,逐渐脱离故土,也往往难以有机会重新了解自己的出生地。同时,脱离学科学习的单纯兴趣性的了解对中学生来讲,也缺乏内在的动力。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古人,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延安宝塔区二中白春燕老师曾出版专著《古文延安》,大量搜集和延安有关的诗文,是中学教育届在地方文化整理研究方面的一个不错的尝试。但因为所选诗文范围较大,难易程度不一,学术性较强,难以作为校本教材走进中学课堂。若在《古文延安》基础上,重新选取历代有关陕北的诗文,控制难度,并通过拓展阅读增加可读性,联系语文学科强调知识性,体系化以便增强操作性,有可能编写一本适合走进中学课堂的《诗文陕北》的读本。

二、理论依据。

新课标明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诗文陕北》读本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一种补充,同时贯彻地方文化进课堂的精神,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热爱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使用价值

《诗文陕北》读本,既可以照顾到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历史知识,不脱离学科教学,又可以让中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提高对故乡的认知和热爱。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相应的短期课程,也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如果在校内的推广基础上,总结得失,加以修订补充,逐步完善,甚至可以成为全区值得推广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研究设想

一、研究内容:

1,历代史书中有关陕北的著名历史人物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传记;陕北本地文人著名诗文选;历代任职或暂住陕北途径陕北的著名文人描写陕北的著名诗文。

2,对上述内容进行整合编排,注释,相关语文历史知识点分析提炼,拓展阅读资料整理。

3,《诗文陕北》走进课堂操作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大量资料,权衡难易程度,选择入选诗文,并进行适当的删减。

2,归类整理法。对所选诗文进行科学的归类整理排序,形成合理有序的阅读层次。

3,资料整合法。查阅资料进行详细注释,背景介绍,相关拓展,知识点积累。

4,调查研究法。涉及进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实地走访和网络搜集结合整理大量配文相关图片。

三、研究过程:

1,积累资料阶段。(2019年3月——2019年4月)

广泛搜集诸如《延绥镇志》等地方史书和历代正史及历代涉及陕北的诗文集。此一阶段已经基本完成,课题申请人很久以来致力于地方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目前的资料占有差不多可以胜任此项课题的研究需要。

2,资料整合选择阶段。(2019年4月——2019年5月)

以进入课堂为目标整合资料内容,确定选文,进行必要的删减,选择,排列顺序,合理归类,确定侧重点。

3,诗文注释阶段。(2019年5月——2019年6月)

查阅资料对诗文涉及的文化知识文言词汇作者和陕北有关的背景进行注释介绍。

4,知识点拓展阶段。(2019年6月——2019年7月)针对选文的相关语文知识进行拓展阅读板块的编写,增加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

5,延伸阅读提示整理阶段(2019年7月——2019年8月)。在每一篇选文后链接相关适合中学生的阅读资料,培养一些有志于地方文化研究的同学的兴趣。

6.相关教学环节的设计及各板块的整体安排阶段。(2019年8月——2019年9月)这一环节尽量适应课堂教学的流程,使本教材有具体的操作性。

四、研究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了解陕北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调动一部分同学研究地方文化的兴趣。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教材。

五、后续可能的课题拓展:研究《人文陕北》的校本教材。在《诗文陕北》的基础上,利用延安大学地方文化学者及全国各地关于陕北文化研究的既有成果,组织课题组编写包括“陕北人物志”“陕北民歌研究”“陕北说书研究”“陕北地方民俗”“陕北地理名片”等全方位代表陕北文化的校本教材。

六、《诗文陕北》教材推广设想:在校内设立地方文化研究选修课,或者作为语文课的配套阅读教材,设置课时,在高一高二开展教学。在延安中学使用的基础上,努力向全区推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龙岗没有秘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