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

(2018-02-10 22:07:59)
标签:

杂谈

        南朝范晔,写过《后汉书》,是个博通古今的人。于历史上人物的成败得失,知道的不算少。不料竟然卷入了刘义康谋反事件,落了个与子弟党羽皆伏诛的下场。他在狱中为诗曰:虽无嵇康琴,庶同夏侯色。及至市处刑,他母亲跑来痛哭流涕击打他的脖子,绝望地责骂他,他倒是真如夏侯玄临刑前一样,颜色不变。一会儿姬妾们都来告别,他绷不住了,哭得涕泗流涟。和他一同谋反也将被处刑的外甥谢综说,我看舅舅一点也比不上夏侯玄。范晔这才收泪而止。
        你如果翻翻《后汉书》,看他谈古论今,于人物历史的深邃洞察,很难接受他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裴子野就由此感叹:夫有逸群之才,比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偾长均之下。其能守之以道,将之以礼,殆鲜乎!因为才智聪明,学问渊博,不甘在平常人之下,结果就铤而走险,企图侥幸谋取大富贵。落了个“向之所谓智能,翻为亡身之具矣”。
        从这一点看,读书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见识情操,关系没有那么大。那些有见识明理通达的人,可能大多没有从书本得来。书本或者仅仅是他们提高学识拓展视野沉思冥想与现实相互映证的工具而已。书读得多,自己的事都处理不好,也没什么用。如果进一步变成书呆子一个,恐怕就于生计有碍了。杜甫感慨儒冠多误身,或者就是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是,范晔意欲拥立的刘义康,事败后被免为庶人,徙付安成郡。他大概在这个时候,门庭冷落,才认真地去读书,读到汉代淮南厉王的事情,废书长叹说,自古都有这样的事,我竟然不知道,得罪也是应该的啊!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事。大学毕业时,我碰上一位没念过大学的天才,一时精神竟然受到蛊惑,以为自己也是天才,就成天和天才们混在一起。从此人生走入固执的盲目,后来竟因此差点送命,失去了健康。痛定思痛,就读到《儒林外史》(惭愧啊,一个天才竟然没读过《儒林外史》!),猛然惊醒,想我早几年读读这书,也不至于上当。事实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之后的人生,悔恨则有之,教训则无,该不清醒的时候,照样糊涂。大概天生就糊涂虫一个!
        让刘义康读书后再选择一次,我看同样不能清醒。
        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是对生活人情世故生命抉择很清晰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完全可能是很幼稚的人。生活中一定也有很多头脑清晰而知识渊博的人,却不一定得志。这是另一回事,人生的机遇,有时可遇不可求。但处境糟糕的人,恐怕更多是头脑糊涂所致,就算再怎么读书,或许还可受点文学的影响,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牢骚的人,于人生的大格局大见识却没有什么影响。就如我,近来发愿读完《资治通鉴》,一边读一边忘,已经到一半了,感慨倒不少,但读完后,让我能变得睿智点,成熟点,在现实生活中获到实际的应用,我看没什么可能。
        历史的悲剧和喜剧已经演了几千年了,史学家也分析了之所以悲剧喜剧的原因,然后写在纸上告诫后人。但现实的社会是,该是悲剧的还是悲剧,该是喜剧的还是喜剧。好像历史这东西,从来不在人类生活中发生什么实质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晚凉看洗马
后一篇:读史小论之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