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甫
其一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初春的山野,僵硬了一个冬天的枝条渐渐柔和,虽然还有许多树木尚未生出嫩叶,但你能感觉到树液在阳光的催动下正滋润着每一寸枯皮。向阳的坡地,青草已经从地皮里钻出来,油油一片绿意。背阴的山涧小道上,还残留着少许冰雪,但也只是让人想到去年的大雪纷飞的日子,那种寒冷的感觉却早已淡去。山中的树林里偶尔传来砍伐枯树的丁丁斧声,倒显得山野里更加清幽。独行总让人思绪联翩而至,张氏朋友的邀请让我对友情充满一种微醺的感动,在异地他乡碰到这样诚恳的的朋友,真像这节气一般,让人感觉到温暖。我情不自禁吟咏起《伐木》的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是的,连鸟都要求友,作为一个人,怎么能孤零零的活在这世上?人活在世上的一切意义,不正是他生活的人群吗?那些一味寻求知己的人或许是可笑的,世上可怕很难有什么真正的知己。人和人只要真诚相待,互相体谅对方的难处,坚守做人的准则,就算个性差异极大的人,也可能有很好的友情,否则,人人皆为地狱,哪有什么知己?那些奢求知己的人,似乎是太看重自己了。《诗经》里的那些古人的态度真是质朴率真,亲切诙谐啊!“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有肥羜,有肥牡,赶快去请诸父诸舅吧,他们正好有事不能来,那就算了,可不要说我礼数不周,不理你们,有什么过错!其实,兄弟们能来才最好,“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这些家伙,明明是不想让老的们来了让他们不自在,偏偏有许多托辞!
这一代是孔子的故乡,处处还有圣人的遗风,乡间农人都彬彬有礼,极有古人的风范。依我看,这地方山水风光似乎也处处有雍容大度气魄,夕阳西下,石门山上林丘茫茫,自有一种肃穆静谧。难得张氏朋友竟然找到这样的隐居之所。几间瓦房掩映在山脚下的树林中,房舍旁刚刚长出青草的缓坡上,几只麋鹿竟然从林子里跑出来,很悠闲的吃草,似乎一点都不害怕人,相必这位仁慈的主人平日不曾对那些精灵们有所觊觎。不远处水潭里的鲤鱼在夕阳的金光里从水面跳出来,拨剌有声。这些情景,不能不让人想到《诗经》里那些优美的散发着最具活力的自然气息的诗句,“鱣鮪发发”“呦呦鹿鸣”。多么单纯而美好的句子,多么自然而诗意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总该有些高远的情怀。想想张氏朋友清心寡欲的隐居于此,夜晚独对昊天,他一定能感受此处天地间的一种灵气;早上起来,和那些懒散的麋鹿一同游荡林间,大概也常有物我两忘的悠然心态吧。就连我刚到此地,一时也将那出处行藏的心思丢到九霄云外,看见张氏朋友在道上接我,神气清闲的样子,如虚舟泛江,一时恍入桃源。
这样的时候还客气什么?陈年的老酒也拿出来了,从地窖里取出的去年藏好的梨子还泛着寒气。主人的兴致很高,我怎能不放开喉咙喝下那醇厚的老酒?我们恍若诗经那些年代的质朴的人,在这乡野林莽间频频酌饮。我向来爱喝点酒,但往往少饮几杯,就涌出不知是感动还是微醉的情绪,但这有什么,主人一样在老酒的醇香里醉意朦胧,频频劝酒,我开玩笑说:“酒有杜康,本来是我杜家之宝,偏劳你劝,至于这梨子,倒是你张家的本色,也不必外求。”
说这些话的时候,窗外的明月已经在院子里朗照了,石门山在月光下林莽苍茫,山坡的鹿早已回到林子深处,远处水潭中的鱼儿却还不时跳出水面,拨出响亮的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