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与冬夜
(2010-12-25 17:35:09)
标签:
斯汀道兰德冬夜之旅琉特琴休闲 |
分类: 唱片笔记 |
在严冬即将消逝的季节,我听了斯汀(Sting)的又一张跨界专辑《冬夜之旅》(If On a Winter’s Night…),它给我带来的快慰是进入2010年以后最幸福的事情。斯汀的“跨界”早在2006年的专辑《迷宫》(Labyrinth)即呈现令人激赏欣悦的魅力,用一位只听一首“Flow my tears”便长啸而叹的小朋友的话说:斯汀的迷人简直是在索命!很显然,这位追逐时尚的小男孩很识货地发现了一位值得让他去膜拜的人。
斯汀不再如我想象般愤怒,斯汀的柔情和他的好奇心一同成长,他和天使般可爱的琉特琴演奏家艾丁·卡拉马佐夫琴瑟相和地沉浸在古代世界的“迷宫”乐而忘返,沉睡的音乐缓慢而慵懒地苏醒,在逐渐发酵的途中偷袭着世人的醉意。斯汀以其执著的嗓音和忘情的歌唱,好像初恋的小哥一往情深地爱上他故乡的歌谣,这些经过16/17世纪之交的约翰·道兰德加工的琉特琴歌曲竟如此复杂细致地渗入人间百态,令斯汀及其和声伙伴吟唱起来像圣徒一样虔诚。他们在迷宫出没、彷徨、追逐、迷失、逃脱……人人甘之如饴,个个乐此不疲,似乎遥远的往昔第一次被他们发现,歌不醉人人自醉,情至深处花乱眼。曾经听过模仿阉人歌手的假声男高音或者像彼得·皮尔斯这样的情歌圣手唱过道兰德的歌曲,那阴柔的美和优雅端庄的运声使我以为每日的宫廷生活就这样无聊地打发,琉特琴伴奏下的叙事歌不过为博贵妇一笑。然而今日斯汀之声所发生的颠覆性改变,犹如一次考古发现,文艺复兴年代的情感表述之婉转含蓄,世俗歌谣之高贵格调,无不使相距五百年的心灵消除隔阂,紧紧贴近。
2009年圣诞期间,斯汀以《冬夜之旅》再创古典唱片销售奇迹。这是《迷宫》意象的纵向延续,五个世纪间关于冬夜之奥义的歌与诗的对话。音乐并非在舒适的炉火旁制造出来,斯汀及其同道在托斯卡纳酷烈的寒风中饱受煎熬,音乐诞生之前,幸福并未降临,所以他们既享受过程,又真切体会冬夜之苦,不仅是苦,还有黑暗之惑。从“迷宫”到“冬夜”,神话与宗教绽放各自魅力,成就斯汀着迷般的追索,他像一个找到返乡之路的游子,沉浸在心满意足的喜悦当中。
在《冬夜之旅》中,我们可以听到多种迷人乐器的混搭,它们各自的主人都享有“以我为中心”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多米尼克·米勒的吉他、伊拉·克里曼的贝司、易卜拉欣·马洛夫、布伦特·马格森和克里斯·盖克的小号、迪恩·帕克斯和大卫·曼斯菲尔德的曼陀铃、凯瑟琳·迪凯的诺森伯兰风笛、朱利安·瑟顿的簧风琴玛丽·麦克玛斯特的凯尔特竖琴,其他如大提琴家文森特·塞加尔、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等,他们畅所欲言贡献着自己的音乐想象,心灵往一个方向聚集,在内省的黑暗中映照出宝贵的光亮。
斯汀用心歌唱的同时,思想却产生犹疑的彷徨,《圣经》中所谓“黑暗中心的光明”这一悖论始终困扰着他,童年的回忆所带来的感伤的幸福伴随着《灵魂蛋糕》的摇摆音型似乎在刻意回避圣诞节居家安逸的气氛。当带有黑暗预兆的摇篮曲《安睡吧,孩子》娓娓道来之时,斯汀心向往之的是无目的的漫游,无论是《拉手风琴的人》还是《只在冬日想起你》,都将思绪带入舒伯特浪漫的《冬之旅》世界之中。
斯汀在“冬夜”里的忧伤是浓郁而醉人的,和他往日的歌唱风格反差之巨,令人难以置信,却感人万分。即便痴迷他者如我,亦惊诧这种改变。这个特殊“冬夜”里的斯汀,不再是广场上高分贝音响系统扩张出来的怒发冲冠的“愤青”,他不再是秩序的破坏者和规则的制订者,他心甘情愿地被“古典法则”招安,随黑夜遁入静寂,以本色的质地践行返朴归真的真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和斯汀一样的心境,他的歌声也许具有一定的指引性,帮助我们身临其境或者回到童年。我们当中有哪个不曾在冬夜结霜的窗子上用指甲勾画着向往的图景?可惜今天我们还能记起的童年传唱的歌谣已经少之又少。四季轮回依旧,我们却迷失了。
感谢斯汀!他以五百年的“冬夜”穿越帮助我们找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