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勒告诉我
马勒告诉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99
  • 关注人气:4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http://ww1/large/7104ee96jw1ezqo8r6rebj20e80an0tm.jpg  蒂勒曼失去了慕尼黑,德累斯顿得到了他,世界最古老的交响乐团——萨克森国家歌剧院乐团成为蒂勒曼新的圆梦场,这支瓦格纳或理查·施特劳斯乐团为蒂勒曼的曲目提供了最理想的声音支撑,而每年除夕的德累斯顿新年音乐会也因为蒂勒曼的影响力开始在全球“新年音乐会”的收视率上分一杯羹。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Tc4NTIzMg==&mid=401200694&idx=1&sn=d5bc52025dfcbc0802387b21c21eb5b0&scene=20#rd
(2012-11-02 13:36)
标签:

杂谈

 

                               常听常新的“幻想”

 

                                    刘雪枫

 

    我的至爱交响曲是布鲁克纳,还可能有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和马勒,但是我最常听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却有好多理由,最具说服力的是它乃我青春期的“圣经”。我所推崇的《幻想》随着岁月的更替,竟有不下十个版本爱不释手,常听常新。

    虽然科林·戴维斯在四十年间先后有不下五个优秀版本问世,但我独青睐1974年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合作的录音。它在情绪上是最统一的,没有伦敦交响乐团版的兴奋和煽情,也没有维也纳爱乐版的圆熟和精细,它的速度从容适中,许多动人的段落很自然地慢了下来,有驻足顾盼的

(2012-10-31 14:43)
标签:

杂谈

                                      

                                       

标签:

大提琴

秦立巍

拉赫玛尼诺夫

张小惠

文化

分类: 唱片笔记

 

 

                                     大提琴,迷人的忧伤

 

 

(2011-11-04 09:52)
标签:

舒伯特

960

里赫特

卡萨里斯

文化

分类: 乐记

                                     舒伯特的960

                                      

我曾经在一所音乐学院的音乐厅里发过

标签:

妈妈咪呀!

音乐剧

爱的伊甸园

人性

娱乐

分类: 乐记

    由“亚洲联创”主导制作的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目前正在北京世纪剧院热演,算上此前在上海的首轮三十余场,总共六十多场演出已过,许多观众已是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走进剧场,回头率如此之高,戏剧体验情绪如此高涨,已经现出欧美音乐剧市场的良性端倪。相对于几年前该剧原版在北京保利剧院的昙花一现,本番拉开巨大架势的盛大规模驻演至少已经达到一个基本目的——让所有被送达信息的观众走进音乐剧场,经历一次人性和情感的洗礼,看这部戏,懂这部戏,爱这部戏。

《妈妈咪呀!》是一定能使所有人都可以爱上它的一部戏!它是一部音乐剧,一部底色纯粹、质地挺括、一尘不染、拥有得天独厚音乐根基并且剧本立意扎实、结构天衣无缝的“戏剧”。它虽无高深的经典命题、庞大的文本结构和风急雨骤的矛盾冲突,却处处绽露人性的密码,洋溢着爱的蜜意,弥漫着情的芬芳。因了西

标签:

文化

 

    “黑色维纳斯”的辉煌岁月

 

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已经很缺少像格蕾丝·班布丽(Grace Bumbry这样富于传奇色彩的全能歌手了。她以女中音出道,在塑造了数个无可替代的最出色的女中音角色之后,又转而唱女高音,仍然表现精彩,成绩斐然。她是一位出生于美国的黑人,却形象气质圣洁高贵如神祇。我没有主动去了解班布丽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

标签:

文化

分类: Bravo

 

    向巴赫与古尔德致敬的《哥德堡变奏曲》

 

将巴赫的键盘作品改编为其他器乐组合演奏而行致敬之举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780年代的艾曼纽尔·阿罗伊斯·弗斯特,他将巴赫《平均律》的一部分选曲改编成弦乐四重奏,使“伟大的练习曲”以另外一种形态得以在音乐会和宫廷沙龙广泛传播,并直接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参与其中。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改编巴赫作品的著名作曲家阵容越来越豪华,二十世纪以来更是有不少指挥家和其他器乐演奏家加入进来。

 

标签:

文化

分类: 乐记

    一个伟大时代的游历者所能记录的,还有比音乐更好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吗?请静下心听一听《旅行年代》的每一种洋溢着美丽芬芳和地中海的浪花溅出的诗情画意吧,那是只有浮士德般的情怀和眼光才能捕捉并铭记的人间美景—美啊!请你驻足!

                             《浮士德》的伟大践行者

   

    5月初去上海参加何多苓的画展“士者如斯”开幕式及研讨会,恰好赶上“上海之春”的一场纪念李斯特诞辰200年的专场音乐会,张国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浮士德交响曲》。对我来说,在2011“李斯特年”里总要以我的方式表达我对可谓毕生钟爱的作曲家的致意之情,却一直找不到一个进入点。那么上海的纪念音乐会是否就是一次机缘巧合呢?说来还真有些不可思议,中国的音乐家竟然以两首国人仍不甚熟悉的两部大型作品拉开了纪念的帷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标签:

中国歌剧

周龙

白蛇传

英语歌剧

文化

分类: 乐记

在去年的北京音乐节上欣赏过赏心悦目、开怀轻松的亨德尔《赛魅丽》之后,再观看周龙的《白蛇传》,便显得很累,这“累”不是来自对传统故事的颠覆诧异,也并非不习惯剧情的时空同构,亦非导演理念和舞台实景与心理预期的错位。很显然,周龙的音乐还是用功过勤,用力过猛,它包含的元素太多太杂,几乎令人“耳”不暇接。周龙写得累,乐手奏得累,歌手唱着累,我们听了更累。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歌剧写法不仅属于资源浪费,也给制作者、演唱者和观戏者带来负担。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并不能带来轻松的“歌剧”,许多观众的感觉却是像“音乐剧”,他们以为剧情结构和导演手法似乎还是百老汇的元素更多一些。尽管如此,我对该剧剧本的构思与写作还是颇为激赏,甚至感到有点意外——周龙第一次做歌剧,居然就摊上一个非常好的剧本,不仅主题情怀充沛新颖,更难得戏剧结构平衡精当,而且剧词写得意境迷离,可以说完全达到民间传说“歌剧化”的升华高度。

本来导演和舞美舞台的构思也颇巧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