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思考与惊喜
(2017-11-01 11:43:19)
标签:
职场学校 |
分类: 知无涯 |
团体与孤独
面对茫茫宇宙,我们渺小,卑微如尘埃。所以我们需要联合起来,加入一个比自己更大更有力的团体或者事业,才能不那么焦虑不那么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我们终究会选择一个团体。
为什么要有学术会议?因为每个学术领域的人和其他领域的人探索兴趣有所不同,所以联合起来彰显自己的特色,同时彼此促进强化再自然不过。这联合不能泛泛而谈,某个学术学会既已形成,它就有了组织的需要。纵使每个参会者都有不同的具体参加理由,可是年会本身就像是规则和真理。它是身在学术圈的常规活动之一,它像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你是这个学会的一员。
可是,再联合,每个人依然是自己。虽然有合作,有师承,有交流,每个人还是只有一条自己的学术道路。就像泥土上的车辙,有的人的印记特别浅,轻易就被覆盖;有的人则印记深刻,大家都看得到,甚至深得翻不过去,只能循着前进。
就像这次会议,每个人都会选择属于自己的日程安排。一旦做了选择,确定了自己要参加怎样的活动之后,就会发现参加到每个活动的人也不是那么多。学术会议就像是人生的缩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可以做很多事。遇到朋友,再与朋友告别。时间总是匆匆而过,一天下来,收获如何,没有人是最终判官,只有自己心理最清楚。纵使,上千个人同时挤在一个会议中心长达三天,但每个人本质上依然是孤单的。
会心的惊喜
正是因为孤单,彼此的慰藉才格外的温暖。这次遇到了很多老朋友,只有用拥抱才最能表达久别重逢的喜悦。我的室友也特别体贴照顾。还有以安很靠谱的组织了中国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内部小聚。有很多快乐的瞬间不能一一记述。这里就挑几个有些独特的体验来写吧:我去奥斯汀的那班飞机上,旁边是一个Saint Joseph的助理教授,她博士毕业已经10年了。然后,我们就像平时坐飞机偶遇的乘客一样,无话不谈,不仅聊研究也聊家人文化旅行。然后临下飞机的时候我问她该怎么称呼,是叫她的名字,还是叫Dr. ***。她说如果我是她的学生,那应该是Dr. ***,不过我们这样还是直接叫她名字吧。因为我们领域略有些远,所以大家可以彼此放下身份。而放下了身份的交流才是最轻松的。
然后,在我自己的海报展示的过程中,Soo(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合作者)到了我的展板前。她笑着问,你能跟我讲讲这个研究吗?我说你在实验室都已经听过很熟了,然后她说我还是想听。我想这倒有意思,那就配合你演一下戏吧。可是我忽然发现对着她就是讲不出来了,扑哧一笑。她说没事,你别急,好好歇一歇,内容我其实都知道啦。于是忽然明白这是来自Soo的一种温暖,是一种怕你孤独所以愿意不厌其烦当你听众的温暖。
我这次参加了lunch with leaders,就是可以选择跟自己心仪教授吃饭的活动,同一桌还有其他几个学生。我选择的一个教授非常高产,口头表达也是得心应手,所以我想了解一下怎样才能做到如此。这个教授非常的活泼,交流能力爆棚。她在每个学生自我介绍之后,迅速记住了这个人研究的关键点,然后在后续的谈话中只要说到和这些关键点相关的信息,她就会与此同时微笑着看向那个学生。当一个学生过于滔滔不绝的时候,她也会趁着那个学生不注意对我眨眼。
当然她也很坦诚,她说自己高产,是因为从来没有休过假,她用每一分时间都在写作,比如等待登机的时间,飞行的时间。她积极的与政府官员打交道参加多个社会活动是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有实际的影响力。后来我回费城的飞机在夏洛特转机,恰好与这个教授是同一班,我们又热情的打了招呼,我正好坐在她后面一排的边角位置。起飞前她回过头来向我微笑。我上厕所路过她又主动寒暄。快到了她回头两次看着我,一边对对我笑一边wink。我都受宠若惊了。一般的教授绝对做不到这样的收放自如。我觉得她之所以得到很多的基金赞助绝不是仅靠发表的论文,这俏皮的交际能力也是绝了。
感谢这些人以及这次相遇的朋友们,我的内心被照顾得很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