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到家背后的故事
(2017-10-30 02:02:32)
标签:
家庭研究 |
分类: 齐物论 |
我很喜欢读学术期刊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里头的文章。最近我忽然想,如果我用中文来和大家分享自己部分的阅读心得会如何?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吧。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的中文名叫《心理学年鉴》,如名所示,它1年只出1期,每期约20篇综述,但影响因子却很高,去年是11.09。高分背后自然是高品质,这些综述的作者都是受邀写作,但并不是任何学者都能获得邀请。只有当这个学者已经在某一研究话题上有所建树时,他/她才能获得这根难得的橄榄枝。因此,就某个话题,作者通常能精炼的总结过去某段时间整个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指出其中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对我个人而言,把《心理学年鉴》作为闲暇时的阅读再好不过。它既可以系统的提供一些有趣的研究结论,也可以带你经历不同研究方法的更迭,启发你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很多,但是真正对心理学研究很了解的却并不多,甚至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博士生到底在做怎样的一些事情。我想分享的价值就在于此——通过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开一个名为“学者到家”的系列,我希望凭借自己已有的专业背景,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家庭教育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感受到到这些研究的价值。与此同时,也希望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或结论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些小的启发和快乐,这样我的博士读得也就更加值了。
另外,开这个系列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锻炼。不管我将来能不能长远的走学术道路,用比较像人话的语言介绍学术成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甚至有些大学教职的面试要求就包括能用外行听得懂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接下来我还有开课的计划,就更需要多多积累和锻炼。写作这个系列的公众号文章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实现形式。
说了这么多,该谈谈取“学者到家”这个名字的原因了。首先是“学者”,这个当然不是指我自己,而是指我所介绍的综述性文献的作者以及这些作者提到的其他研究者。“学者”这两字是这一系列的文章相对严谨的一个边界。而“家”则是每个人都有的日常经验以及私人领域,努力贴近生活也是我对这个系列写作的目标。我们的口语里,通常向人报平安都会来一句“我到家”了,不管构成这个家的房子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家的话题可以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和自己的家都有独特的关系、悲喜和感悟。
在社会新闻和明星八卦中,除了犯罪的故事之外,家的组成、家的问题和家的破裂也往往是最牵动人心的,比如这边双宋婚讯刚刚刷屏,那边《我的前半生》的演员吴越就遭到了部分不满剧中的小三设定的观众的猛烈抨击。
那么“学者”如何到“家”呢?综述性文章是研究者之间互相了解的桥梁,却依然不能连接很多不搞心理学研究的朋友。我要做的是成为桥梁的桥梁,让更多优秀学者的学术成果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我每次会选取一篇自己更喜欢的综述,然后不求全面介绍(这也不现实),但求找出对自己来说最有意义的那几个点,然后准确而生动的转述出来。也许还会在最后加一些个人的想法,至于最后的文字是否画蛇添足,留待读者判断。另外,还需要澄清一点,很多心理学研究只是在弄清楚“是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直接给人“怎么做”的答案。“是什么”和“怎么做”虽然可能有关联,但是并不能直接从前者推论出后者。所以,学术成果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