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凌隽Lyn
陈凌隽Ly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73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婚礼中的社交变迁

(2017-10-29 07:38:42)
标签:

家庭

杂谈

分类: 齐物论

和朋友们交流结婚这个事,大多数人会说婚礼是父母的。因为筹办婚礼的出资方是父母,来参加婚礼的人也以父母的同事和朋友居多。一个常见的感慨加疑问是,既然婚礼是两个新人的结合,那怎么大多数来宾新郎新娘都不认识呢?

我想,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婚礼的内涵其实很简单:新人用仪式强化对彼此的承诺,庆祝婚姻生活的开始,而众人则一起见证。然而谁能归属于这个“众人”其实大有讲究。在地域相对封闭人口流动性低的年代,所有人都互相认识,实在没有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现在有些农村依然保留着有人办婚礼要请全村的人吃几天流水席的习惯。

过去的结婚也并非出于爱情,是家族强化和扩张自己势力的行为。所以结婚是两个家族的融合,家族所涉及到的人很广,而一个家族的人都在同一个或相近的地方居住。但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父母辈的亲兄弟姐妹都未必在一个城市,很多因为祖父母辈相关的亲戚只在重大节假日时才会见个面,更有一些亲戚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像过去那样庞大的、对人有很大影响的“家族”力量,已然名存实亡,在流行的网络语中,甚至有“熊亲戚”的说法。结婚时,很多亲戚都会到场,只是保留家族融合的表面含义。现实一点,结婚与其说是两个家族的融合,不如说是两个家庭六个人之间的融合。当然,如果新郎新娘来自两个不同的地方,则连家庭融合都谈不上,因为没有大的必要。

而另外一个时代的特色则是友谊的不确定性。在婚礼中,邀请朋友是对自己既有社交的一种尊重和巩固。如果说受传统文化影响,亲族天然就要求你给予足够的尊敬和重视,那么朋友之间的关系则有很多后天的成分,该怎么对待,除了礼尚往来这条铁律之外,自由度极大。邀请谁不邀请谁简言之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既不能让对方觉得“我把你当朋友你居然都不邀请我来参加你(娃的)婚礼”,也不能让对方觉得“我跟你又没到那份上你居然邀请我来参加你(娃的)婚礼。”当然,这个尺度说到底还是以己度人,毕竟对方心里究竟怎么想你永远无法得知。然而在过去,这个问题根本不会存在,朋友关系对彼此是确定的。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以及足够的机会表达对彼此的特殊。而现在人的流动性大了,因为漂移无法把这份情谊加得更深,所以无法确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

相比于某些亲戚的血缘恒常在平时不来往,和友谊的不断流转,一种中间形态的社交关系则显示出它独有的确定性来。父母辈的同事关系就是典型,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他们在某个单位/公司呆了足够长的基础之上。此外,某个时期的同学或战友关系也属于这一类型,它的根基是相对稳定的,再加上后天的一些互动,关系很容易就强化了。比如我们一起念硕士的中国同学之间每次有人结婚似乎总能聚上几个。而父母那辈里,也常常会听说某某要去参加某某儿子的婚礼,但主要是为了老同学或老战友聚个会碰个头。人嘛,聚一聚总得找个理由,婚礼总是王牌。可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交关系也将不那么确定,因为在未来,说不定教育全都在线完成,工作可以时常更换,社交全靠虚拟现实(AR)……

还有一点就是新人与父母辈社会关系的交往停留于仪式性层面。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出的困境。在过去,父母把自己所有重要的社会关系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可以让他们和新郎新娘彼此互相认识,从而让新人“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络,为新人增加潜在的人脉。如果新人在电子请帖上写“我们诚挚的邀请您来参加我们的婚礼”那就是互动的开端,然后婚礼中的迎宾、介绍新人、敬酒也是此纲领下的进一步交流。可仔细一想,父母辈的社交对新人来说意义到底有多大?如果新人将来不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那么不管是父母方的关系,或者新人,哪一方也没有时间与契机去发展和挖掘这些关系。

所以,现如今我们这辈如果以亲戚身份去参加婚礼,常常会遇到一桌上没有任何或者只有一两个认识的人的情况。仿佛被抛到了美国的networking event。要翻译networking这个词也有点难度,因为它太有美国特色,硬要翻的话,那就是“拉关系”吧。在这类拉关系活动中,大家互相交流的目的只是为了认识一些人,有用没用两说。正因为陌生,所有的交往都不是理所当然,所以才要去“拉”。

时代快速的发展着,亲族、旧社交圈、朋友以及新旧两代的各种关系在婚礼这支万花筒里短暂的相遇共存一下,然后又迅速回归彼此的生活。现在的婚礼通常是包罗万象的一次大型社交互动。而随着家族力量的进一步瓦解,人在地域和工作的流动性不断增大,亲代和子代距离的逐渐加深,往后的婚礼甚至是婚姻又将是怎么样的形态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处畅想未来,脑洞大开^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