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受到威胁之后
(2017-10-25 11:59:50)
标签:
宗教研究 |
分类: 齐物论 |
控制感,即觉得自己能够预测并影响事情的发展进程,对人的身心皆有好处。然而,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生活时时会威胁到我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人在失控的情况下心理会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是否听任焦虑啃噬自己的内心?答案当然是不会,
Kay等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指出人类其实早已发展出了一套控制补偿的机制。它使得我们经历了失控之后可以快速重新获得控制感。其中比较重要的当属“幻觉性模式识别”(illusory
pattern perception)和“相信控制型的神”。
幻觉性模式识别,是指从一堆随机信息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失去控制感的人容易无中生有的识别出本不存在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识别避免了直面世界的混乱无序。关于此,Whitson和Galinsky的研究最为经典。他们设计了很多情境,都是先让参与者体验“失控”,然后给他们一堆模糊的信息,看他们如何反应。结果,经历了失控的人,相对那些没有经历的人,更容易在一堆随机黑白雪花点中看到一个有意义的图像;相信阴谋论;甚至发展出一些类似迷信的信条,比如把开会前敲木头和之后想法得到批准联系到一起。一些球员喜欢在上场时抚摸自己的护身符或者穿着一件固定的球衣,恐怕也是因为这些球员在无形中把物件和赢球关联在了一起。
相信一个能控制世界方方面面的神,则是提升自己控制感的另一种捷径。这混乱的世界,既然人控制不了,神总是控制得了。神的角色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宗教形象,它也可以泛化开来,比如某些侠义而英雄的形象,比如抽象的“天”。关羽本来只是一名猛将,但后来它成了做生意人天天要拜的财神爷。生意场上起起落落,既然永远不知道下一单能不能赚钱,不如相信自己处于神的庇佑之下得个安心。还有我们熟知的《窦娥冤》,主人公经历突变和陷害,感受到巨大的失序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然而她在死前却坚信天能以极端的方式还她公道,“皇天也肯从人愿……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这是相信控制型神的另一个版本。
失控的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补偿控制都非常容易产生。研究者让参与者回忆一次“失控”的经历,结果不管这事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会提高参与者的补偿控制倾向。其他的做法还包括让参与者做概念匹配题同时胡乱提供反馈让他们越做越迷糊;或者让他们选词语拼句子,而词语库中就包含了“偶然”“随机”,这些信息会被不经意间留意到。反馈不明和我们的生活非常相似,比如朋友不回信息,老板态度不明。至于后者的话,现在的新闻更是能让人时时感受“偶然”“随机”甚至“不可思议”。
因为失控太多,所以补偿控制的好处很明显:它可以让人觉得世界是有秩序的,不是无常的,从而减轻焦虑。然而有的时候它也会产生问题。比如,经历了失控的人,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即如果给TA一个模糊情境,TA更容易相信某些人串通起来从而达成一些目的。《甄嬛传》的成功离不开观众的“过度”解读,除了我们看得见的计谋之外,网络上常有人指出“谁其实是谁的人”,这无疑增加了观影的深度和乐趣。然而,如果是自己在职场中遇到不顺,再“发现”其他人联合起来“坑害”自己的话,就只剩下无端烦恼了。有些事不一定相关,甚至相关了也不一定有因果联系;但是一旦人把自己幻觉性模式识别出来的产物当做确定不移的事实之后,这些臆造的联系就容易增加新的痛苦。
不过,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总归需要得到照顾。除了补偿控制之外,
Whitson和Galinsky在他们的研究中也验证了一种相对积极的心理手段,叫“价值确认” (value
affirmation),即想办法思考、找出、并确认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价值。他们发现,让一部分经历过失控的人做了价值确认之后,他们的表现就跟没有经历失控的人相似,而没有做价值确认的,则是继续在乱点中看出图画,在模糊情境中发现共谋。
在失控的状态下,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没有幻觉性模式识别吗?其实也是挺困难的。不过反思自己对一件事的因果推理是否真的站稳了脚跟,还是可以试一试。这个世界这么随机,我们能做的很有限,有的人通过坚守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减少自己的纠结无助,有的人通过别的方式。你要选择哪一种呢?
本文首发于财新杂志
前一篇:博士申请面试与带宽
后一篇:感恩中的“收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