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申请面试与带宽

(2017-10-23 12:23:39)
标签:

学校

职场

分类: 知无涯
想象你搬到了一个新地方缺乏朋友,然后你开始和一个新认识的人交流。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呢?也许你会紧张,太过注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从而忽视别人流露出来的信息,结果你们并没有成为朋友。这是《稀缺》一书中提到的例子。套磁、申请、面试,都是不同形式的交流,却只有面试是直接的实时的交流。一句话说出来不能再收回,如果面试中的交流状态不好,录取的机会就没有了,以后的交流机会也就少了。

《稀缺》的核心观点是,面对匮乏,人的带宽bandwidth,即处理信息的心理能力会大大降低。而面试就是这样一种情形。所以首先要从根本上调整心态,让自己感觉很充盈才是最佳策略。其实,每个人要走的道路都很长,如果把博士申请面试看作漫长学术道路中的一次小小的交流也许就不会那么患得患失。当然,还可以秉承“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想法,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走学术道路,博士的面试只是众多实现自己潜能的机会之一,失去这一个还有其他的好机会。多调整一下,匮乏就不那么容易攫住自己的内心。

其次,就是增加“带宽”。看一些面经,一方面获得掌控感,一方面积累常规问题;其次是准备好谈论自己,找人模拟练习。不仅是经历在头脑中的一次再组织,也可以看作是系统脱敏。最后是准备好一系列问对方的问题,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可供性,也重视对方的需求和可供性。反正就是通过一系列行为,从心里上告诉自己,自己已经变成了更好的自己。从行动上也可以做一些配套工作,比如,面试(出发)前,把自己的简历,以及自己觉得有用的可能的各种所需信息以相对大些的字体打印好,用有序的方式装入文件夹排列好,以备不时之需。在行动上传递 “我已经准备好了,我正在照顾好我自己”,会是一个好的心理暗示。

如何准备问对方的问题?
提问是为了在略微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对方,毕竟要把自己的未来交托于一个地方很长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也是对双方都负责的态度。所以,准备问题不需要求新求异显示自己有多聪明,真诚、好奇、重视才是真谛。
如果要和多个教授谈的话,提问应该有所区分。我第一次校园面试准备了一大个list,但是发现这样不管用,因为临场时会觉得字太小,眼睛定位不到具体的题目(这就是带宽变窄的具体表现),不知道该问什么,最后就很无序。后来我改进了做法,每个人准备单独的一张纸,有重叠也有区分。而在每一张纸上,也不是简单的把问题累加在一起,而是想了以下几个方面:
1)我问这个问题到底想了解什么,是否能通过别的渠道获得?
2)如果达不到目的应该接着怎么问?
3)对方听了我这个问题会有怎样的感受对我形成怎样的印象?
4)如果存在可能的消极效果的话,应该做什么柔化处理?
5)我以这样的顺序问是否有条理?
再根据这几个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后的效果就比较好。其实准备的问题清单只是副产品,最关键的是心里上的建设。

如何谈论自己?
这里主要是一些经验之谈。首先是关于对方问的问题,我当时只准备了对每个单独的经历的事实和反思。但是对于短短的1小时面试来说,有些教授(主要是非自己未来导师的教授)就不会那么细致的去问个别经历,而是会问一些泛的问题,比如学哲学的体悟,哈佛求学的收获,最喜欢的一堂课是什么,整个学术经历是怎样的。所以除了准备好对自如的谈简历上的每段经历之外,还需要把一些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放在一起说。这样可以给人一个粗线条,线索性的认识。如果其他人从中发现感兴趣的点可能会继续问下去。

核心当然是要准备好谈论研究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包括过去经历和未来计划)。面对经典的问题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academic background? 一种经典的回答是简化版个人陈述,再次强调自己过去相关的学术经历,如何生发了对此教授的兴趣,和过去的经历能够如何能有助于未来的研究。在准备面试的过程中,可以把个人的职业/学术历史(Personal professional history)完善起来。但是当历史转换为面试文档的时候,有些反思和自我批判只能留给自己。

再说几个面试中常见的问题——
What are you doing right now? 我谈了自己最新的一个研究项目,我的导师当时很直接的说了他不认同的地方。我挺紧张的,不过最后好像没有影响录取。毕竟在交流中指出不足也是一种对对方的帮助。
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future research? 我比较坦诚的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回想起来,先泛泛的把老师的大的研究兴趣说一遍,然后再说自己的具体的,似乎更好。

不过准备得再好,随机应变也是重要的。但是可以肯定是,面试不用那么沉重,每一次和教授的交流都可以是自己的学术成长。纵使没有学术成长,也可以是建立关系的第一步。You are not just interviewing for a position, but creating a professional network.期待一场愉快的交流,从过程中学习,胜过一心想着要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

人类的交流模式是丰富的,所以我只能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感悟。总的来说,面试的准备和参与过程中都会更了解自己与对方,是一种很好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