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课堂讨论更加生动高效?

(2017-10-21 08:25:37)
标签:

学校

杂谈

分类: 知无涯

周五去宾大的教学中心参加了一个工作坊,主题是让课堂讨论更加生动和高效(Making Class Discussions More Dynamic and Productive)。想要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需要对学习过程以及人际互动都有一定觉察和领悟。道理都懂,但我依然希望在这次参与中有新的灵感。最后收获很大,因为这个工作坊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关于“讨论”的讨论,参与者在体验中学习。

第一个环节,主持人Mark让大家思考讲座和讨论各有什么利弊并写下来。写好之后,Mark鼓励大家把它们都写到玻璃墙上,最后再集体分享讨论。玻璃墙是教学中心很独特的一个道具,既分割了空间,又兼具书写板的功能。桌上有很多彩笔,大家可以随意挑选,然后走到墙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方式,因为每个参与者之间的距离从固定变成了不确定,有时可以贴得很近。而且在口头交流发生之前,大家已经可以欣赏到其他人的想法并且开始思考了。有些信息用多彩且个人化的笔触呈现出来,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此时,它们不再是一些单纯的想法,而且是真切的、人的想法。

有时候课堂讨论不能顺利进行,是因为教师没有过自己心里那一关,比如ta没有彻底认同讨论的价值,或者在讨论和讲授(lecture)之间犹豫不定,或者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达成些什么。而把利弊都谈一谈,则帮助大家正视了疑虑。至于具体两者之间该怎么选择,则取决于授课目标、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偏好。有的内容更加条条框框,更加客观,需要精准理解,一丝不差,那就比较适合讲授。而很多社会科学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对人的分析,主观性总在其中,多加一些讨论其实是有助于深入对问题的认识的。就课堂效果来说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长远来说则是让大家看到不同的视角,认识到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当然,讨论也不是没有弊端。参与者倾吐了一堆,简言之就是五大苦水:1)个别学生很健谈经常控场;2)“害羞”的学生可能不太敢参与;3)学生之间无交流;4)没有人发言;5)讨论跑题变得很水。于是主持人就把它们都写了下来,这个在第三环节有照应,后面再说。

第二个环节,Mark给大家发了一张纸。纸上谈到了三个重要的维度:维度一:调控(regulation)的强弱;维度二:教师在场的强弱;维度三:学生准备的多少。而且每个维度下面写有一些抽象的例子。比如“调控多”对应的有“轮流规则”,“辩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师在场强”对应的有“教师带着评估去回应”,“教师直接回应学生的发言”;“学生生准备多”对应“让学生对问题提前准备”和“在大组分享之前先进行小组交流”等。每个人拿到纸之后,Mark请参与者两三个人一组,互相谈论一下自己遇到的例子和对应的想法,然后再回归大组讨论,大组的时候他有不少的评论和点评。

其实这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例子,它让参与者先小组举例再大组分享,对应的是强调控、更多教师在场和更多学生准备,从效果来说也确实很好——我对这三个维度印象深刻,而且还获得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有个参与者说到了她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有个环节“教师在场弱”但是效果很好。设定不复杂:让参与者两两组队,30分钟内互相了解对方所做的项目,然后给所有人报告对方的项目。教师基本不做什么,但是学生在这30分钟之内特别投入,因为既要讲清楚也要听清楚,提问加澄清,并且准确的记忆和理解对方的研究。

其实在这三个维度上或高或低本无所谓好坏,我对这个环节的理解是大家在例子中加深了对维度的认识,于是原先朦胧知道的东西逐渐清晰的导入意识层面。教师一旦搞清楚自己在这三个维度上,其实可以按需挑选最优化的状态,就更能有所作为。

第三个环节,Mark针对之前的五大苦水,把参与者分成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怎么解决某一个问题。有倾向性的先自己选择问题,没有倾向性的则用报数的方式分配。大家都有了组之后,就跑到各自的“根据地”去了,边讨论边写下自己的方案。写好了之后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参观”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每个小组都写了不少方案,在互相观摩的时候,很多小组又有了新的讨论。之后Mark再请大家回到座位,只说了几句总结性的话,就让大家以互相提问来收尾。具体的应对策略不一一列举。总的来说,教师既可以适当干预,课堂上或课堂后都可,也可以在讨论发生之前就提出更多的规则和进行更合理的设定。另外,如果话题敏感,可以采用匿名写作的方式让大家都参与。当然,有的时候在学生多时间少的情况下确实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教师也不必对自己苛责,未必说话就是最好的参与。

这一环节和第一个环节衔接得很好,而从组织形式来说也很合理。虽然相比第二环节,Mark在场感偏弱,但这种方案和实操性的东西本来也很难被客观评价,参与者本身都是有授课经验的,既然已经在玻璃墙前有了很多思考讨论,也有了很多成果,那到了最后Mark适当促动,让大家随意交流,各取所需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这次活动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在不同的讨论组织形式下体验具体的“讨论”效果,更加容易记忆深刻。同时,归功于教学中心房间的特色,大家又说又走,身心都很灵活,也玩得很开心。如果一个教室里的参与者能够有机会流动起来,在提高参与感的同时,想法和思考的流动也会加速和多样。作为教育者,除了拥抱在线教育的冲击,我们也可以更多的去思考线下教育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势,并在精心的设计中,让它们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