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吃瓜体验
(2017-09-12 10:05:42)
标签:
娱乐历史 |
分类: 养生主 |
此文不是广告软文。
匆忙中回国了一个月,在做研究收集数据之余,也忙里偷闲的享受了不少国内的福利,这其中自然得有好吃的。最爱的莼菜,鲃鱼且不必说,还有苏州的特产东山枇杷,青种白玉都很可口。这次还吃到了完全不酸又个大的杨梅,据说是来自浙江仙居,很是诗意的名字。
另外,还偶遇了新奇的三样东西:套肠,鹌鹑皮蛋和双色西瓜。在庙港的老镇源饭店吃到了套肠。乍一看很像美国的甜甜圈,但是咬开则不尽然,里头是一层肠套着另一层,咸咸的带这些韧劲,口感颇为丰富。鹌鹑皮蛋就是用腌制皮蛋的方法腌制鹌鹑蛋,图个新鲜。至于这双色西瓜,则值得多写几笔。
得到这个西瓜出于偶然。母亲的前同事让他儿子来讨教一下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方法,然后就带了些好吃的水果。其中就有这个双色西瓜,全称是双色冰淇淋西瓜。一个要卖到100多元,装在精美的手提式硬纸板包装盒里,里头还有一个小的折叠介绍宣传页,曰《品尝宝典》。
这个瓜最独特的地方是双色瓤,淡粉和淡黄相间。味道也不差,甜和脆。如果自己买,估计会不舍得。不过相较于卖相,我佩服的是生产者对西瓜的营销。它们不仅包装了西瓜,更包装了吃西瓜这件事情。
这张《品尝宝典》就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它结合生物知识告诉了我们如何切到少瓜子的小块:西瓜是由3个具有生殖功能的变态叶发育而来,黄色的脉络组织就是维束管,为胚珠(瓜子)提供营养,所以这些部分瓜子最少的。基于此,每个西瓜如果先中间拦腰一刀,再以维束管为中心,就可以切出六块少瓜子的瓤。同时,它对这个西瓜的色相和口感极尽美词,比如“鹅黄的高雅可爱”,“淡粉的端庄大方”,“奶油香”,“幸福甜蜜的味道”,“持久不散的芬”,等等。此外,它还给出了西瓜不同部位的学名,以及在古代很富有诗意的名字。我第一次知道西瓜的中心叫做“冷月”,中间结籽部分称为“深潭”,而靠近瓜皮那块则叫“青云”或者“苍云”。
看到这里真的很惊叹,原来西瓜之名可以这么美。当然,美则美矣,这样风雅的渲染对于西瓜来说是否过于文艺?吃西瓜本来是最平常的一件事,但是这么一来,真有点高大上的感觉。所以不仅物品可以包装,消费物品的行为更可以包装。这个西瓜不是简简单单用来“吃”的,更是用来“品尝”和“评鉴”的。一些专业知识的武装,一些心理上的暗示引导,在品鉴的时候觉得自己也风雅了起来。
吃瓜从不仅仅是吃瓜,总是有一些背后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很平淡,不值一提。比如,人为什么要吃西瓜?最低限度的是:夏天的时令水果就是西瓜,吃西瓜可以消暑,但那也是一种意义。也可以稍微高级一点,比如“停下来,享受一下美味”。而在现代的网络用语中,“吃瓜”则成了看热闹群众的标配,这就是对原意义的一种转变。
吃西瓜也可以代表着追求更高端的享受和更精致的生活。人的享受不在多,而在于把某种好的感觉推到极致,这就是所谓的“考究”。另外,一旦一个西瓜富有了“品鉴”功能,它就不再是俗物了。甚至可以跻身为礼品。
当然,不管是平淡的,背景式的,还是高大上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附加上去的。营销者并不能完全控制人的意义赋予行为,但却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成功的营销者通常会提供一种有别于日常的体验(比如把西瓜弄成双色),采取独特的命名(把西瓜和冰淇淋联系在一起),并且用精美的包装以及文字塑造出一面很有底蕴的文艺背景墙,从而让消费者不自觉的采纳某种更高端的意义来赋予自己的消费行为。
古代人作诗很喜欢咏菊花,咏梅花,咏竹子,对象通常都很风雅。虽然也有不少西瓜诗,但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大比不过前面那些,毕竟用西瓜来托物言志作用很有限。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声色享乐意味也很难抹掉。不过纵使这样,吃个西瓜还想着舞文弄墨依然是一件雅事,这样的人在古代通常都有点文化有点闲。而现代人要达到这样的“自带风雅”则很难,只能借着商家一些新颖的包装和营销,来让自己暂时的与众不同一小会儿。更有甚者,吃完了瓜还要写下一篇文字,发布在公众号上。
不知道你又有怎样的吃瓜体验?
前一篇:儿童世界的占有和分享
后一篇:博士申请与良禽择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