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申请与良禽择木

(2017-09-17 07:21:19)
标签:

学校

职场

分类: 知无涯
良禽择木而栖,确定申请方向以及选好导师在博士申请中至关重要。选择导师也是一个过程,除了了解信息之外,很多时候需要跟别人多交流,甚至是和教授直接联系。这里介绍一下理想的选导师的情况:初选+精选。初选的标准是教授的学术能力和与自己学术兴趣的匹配度;精选是看导师人品、带学生的能力/风格以及现实中录取的可能。

初选与学术浸泡
初选的话,可以多看一下这个领域顶级杂志新发的论文以及它的作者们,专业排名比较牛的院系的教授都在做些什么,以及和这个领域的博士生交流一下。这个初步的“学术浸泡”过程必不可少,哪怕浅尝辄止,也比没有浸泡好了太多。

当然,如果你时间紧张,可以先从现实出发,了解一下谁有钱更可能招人。但是既然是要读博,想一想自己对什么东西真的感兴趣还是挺重要的。太功利也无法长远的走下去。因为读一个博士,至少要在学术界混迹5-6年,做研究很多时候是回报周期很长的一个过程。要是话题不感兴趣真的很难支撑自己走下去。然后,就算某个教授不能成为你的导师,也不妨碍今后你和ta在各种学术场合后续可能的交流,甚至合作。

所以选导师也是一个自然探索的过程,虽然以人为中心,是人在做学术。但是借由对人的探索,读读论文、想想问题,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整个学术界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甚至足够了解自己的兴趣了,发现科研并不适合自己,去找工作甚至参与创业都是精彩的选择。

精选与外界联系
初步选定后就可以考虑联系教授了,联系教授几个目的:建立初步联系,让ta知道你对ta的研究有兴趣,对成为ta的学生有兴趣;也让你有机会了解ta,至少是ta的招生意向。如果是比较单纯的申请询问,邮件写作基本上就是:表达对对方的兴趣,自我介绍,为什么自己感兴趣+希望继续做哪方面研究,询问对方有无招生意向。

如果想深入一点,也可以先多了解对方目前正在做什么研究项目,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问,说说为什么自己对这个项目感兴趣,问问在这个项目中自己参与和有所作为的可能。或者了解对方有什么意向上的新研究项目,说说自己的一些研究想法,看是否能在对方的指导下做这件事。当然,这个已经有点深入了,这其中某些东西要不要在一封邮件中抛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种联系在过去可能会大大增加你被录取的概率,现在情况已经有所不同。所以不必对“促进”这事抱多大的期待,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不太喜欢“套磁”这个概念。尽管如此,还是要去做一些相关的工作。发信的时间没有早晚之分,有兴趣就可以发。当然具体的招生计划太早可能有些教授自己也不知道,那就可以先表达兴趣,过一阵等接近申请了再问一次。那些肯定不招学生的教授一般还是会告诉你他们的立场,有助于做排除法。有些教授会鼓励你申请,但这鼓励也只不过是鼓励而已,可能只是ta在例行公事。

既然精选是要看导师人怎么样,平时怎么带学生,那么闻名不如见面。如果能去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去听听对方报告和当面亲自交流可能是最好的。另外,有些东西,未必要邮件沟通,有点情报工作的意识比较好,可以从其他人那里甚至这个院系的博生士那里问问这个老师的各种情况,信息收集的差不多之后有时候甚至自己就可以决断了。

下面列出几个方面:教授是否是Assistant Prof?//教授实验室是否依靠博士生运营?//教授目前带了几个博士?//教授的合作者是否通常都是博士?//教授目前手上有没有研究经费?//教授去年有没有招生?

助理教授尤其是刚起步的,通常会更急需学生帮助ta一起开展工作。当然任何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要综合来看。比如,不要仅根据实验室博士数量判断教授的招生意愿,我见过一个只带两学生但已经觉得带不过来的教授,也见过已经有5学生但还想再招的教授。当然,这两个导师的学术志向和带学生的风格也截然不同。这里,也不妨结合自己的情况思考一下,如过实验室有5个博士甚至还有博后等,这样的大环境你是否OK,你是否更喜欢博士比较少的导师?这些可以先想一想,等有后续interview再深入去了解。

更大意义上的选择
有些人觉得有个博士读就很不错,不管哪里能要自己就去哪里,谈这么多自己的“挑选”是否有点妄自尊大,不切实际?我想说的是,不要这么看轻你自己。每个人的时间都很有限,还是要尽可能的审慎的投资,尤其是涉及到五年甚至更久的规划。除非你家境殷实,可以随心折腾。

我在念硕士的时候,对博士的向往更多是出于它所折射出来的智慧、稳定和地位。如今事过境迁,发现一切都取决于自己,一切都不是被给的,而是努力和争取换来的。所以这里,想再多谈一下关于“选择”问题。

很多人羡慕博士的长期稳定,但是,这种长期稳定的背后也有巨大的代价。首先,博士期间学术成果的数量是很多学术机构招人的硬性指标,可是能不能出成果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所控制的,当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其次,毕业论文很艰辛,但是毕业季找出路的压力更大,学术界职位本来就很少,竞争也激烈,大多数博士智商也都不低,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很难。

然后,科研是辛苦的甚至有不少时候是枯燥的,就算找到教职了,在别人眼里光鲜,也未必是个好事。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了,可以从各方面了解到科研生存的压力。同样辛苦的工作量,在学术界你可能能挣10万,在其他地方你可能是30万甚至更多;最后,这个读博的五六年如过用在其他的工作上可能你已经历练成职场达人了,会拥有更加精彩的人生和掌握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总之,读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还是要搞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兴趣,怎样做能满足自己深层的愿望,才能做出最智慧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