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世界的占有和分享

(2017-09-10 21:12:14)
标签:

研究

家庭

分类: 齐物论
亲爱的各位读者,前些日子我和爱贝睿学堂(公众号iBrainBaby)合作,讲了一次在线公开课。这个话题本身是我很感兴趣的,所以从前期准备到录制讲座都很开心。以下是这次讲座的内容概要,感谢爱贝睿学堂的朋友所做的文字提炼工作,此文从爱贝睿学堂转载,并在文字上略作修改。期待大家阅读之后能给我一些反馈:)原文地址如下:
http://mp.weixin.qq.com/s/reYKN1A_W9Kqjeqc5mFbyg


孩子们在玩耍中,大多数冲突都是来自于玩具等物品的所有权冲突,也就是争抢物品,不肯分享。父母大多数焦点也是放在要不要鼓励孩子分享,其实,我们可以跳出这个问题,先看看孩子到底是怎么考虑″东西归谁所有″的。然后从″要不要分享″切换到″物品应该怎样最优分配″这样的新的思维框架,就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本次公开课,从儿童对物品的占有、使用和诉求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儿童世界的占有与分享。

孩子对物品的占有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的任何观念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来自我们和世界的互动。在理解一个东西属于自己之前,孩子更多的是先学会占有物品,也会观察到他人占有物品。
孩子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做“占有”这个动作了。婴儿天生就会抓握东西,他们天生就会吮吸母亲的乳头或奶嘴,这让他们得以生存。
到了九个月的时候,他们会抓起一个东西来吸引和控制其他人的注意。这时候他们开始感觉到抓住或占有物品的威力——这种威力就是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兴趣。很巧的是,这时候小孩也正好发展出对某些物品的排他性占有,也就是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和熟悉的人很依恋,不愿意放手。
到了差不多快两岁时,他们经常会有″我″″我的″这种宣称主权的词语出现。这个阶段,孩子对物品所有者的身份会产生很坚定的自我确认,而且这种确认很绝对。因为是我的,那就不能是你的。两岁的孩子对于自己所珍惜的东西如果要求被分享,就会感受到威胁,有抵触之心。
孩子三岁左右时,情况又渐渐变化了,他们开始理解和实践″交换″这个概念,同时他们也可以参与一些所谓的分配任务。请注意的是,我用了″分配″这个词,它和我们常常强调的″分享″其实是一回事,但是在汉语里后者好像很高尚。希望父母能够意识到″分享″其实就是″分配″,而且只有你很明确,东西在你手上,你才能实施″分配″。让孩子先拥有物品、理解占有是怎么一回事,才能理解分享。
有时候家长觉得小孩的″分享″不是很到位,背后很多原因,主要是源自发展阶段的特色。比如,如果孩子未满4岁,那他们通常对物权转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倾向于认为一旦东西是自己的,就一直是自己的了。另外,他们只是从3岁开始实践″分配″,他们对自己分配行为能给对方产生的心理影响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并不能完全体会别人的感受。

孩子如何判断这个玩具该谁玩?

了解孩子对物品的占有是怎么一回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物品的使用,孩子怎么理解?
使用权和拥有权有时候是一体的,有时候却是分开的。我们平时判断某件东西归谁时就是两个途径:一个是看,看看谁正在使用这个东西或总在使用这个东西。另一个就是听,听听有没有人说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在没有人声明拥有某件东西时,我们只能凭借″使用″来推断″拥有″。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判断物品归谁,只是看谁先使用。那么对于一个不知道主人是谁的玩具来说,就会产生″谁先玩归谁″的情况,这条原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先到先得″。
4 岁以上的孩子对于一件东西归谁的判断,已经差不多达到了成人的水平,也就是她会以听别人的话为主,从说的话里面判断这个东西到底归谁,而不仅仅是看谁正在用这个东西
很有趣的是,一旦明确谁是物品的主人,哪怕小孩还不到4岁,他们都会相当的捍卫物主对自己拥有东西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不少研究者很关注在这方面成人和儿童的差别,包括走进家庭,观察家长面对子女之间物品纠纷的态度。结果发现,成人会更多认可物品使用者的需要和权利,儿童却坚定的拥护物主的优先使用权和分配决定权。认识到这种差异很重要。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说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蜡笔是小女孩的,而小男孩正在用这支蜡笔画生日卡片,小女孩也想用这个蜡笔。这时问小孩,那到底谁能用这个蜡笔呢?结果成年人和儿童的回答很不一样。大多数(7 岁以下的)儿童都说小女孩,也就是蜡笔的拥有者可以使用这个蜡笔,而成年人中相同回答的比例只有 23% 。
所以说,有些家长认为正常的分享情境,遭到了小孩的抵触,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很自私,这阶段他们头脑中的信念可能就是:只有谁拥有这个物品,谁才有权是否给别人玩。如果这时单纯讲道理让孩子分享某个玩具,可能不起作用。
蜡笔这类东西在成人那里当然无关痛痒,但对于小孩而言,即使是像蜡笔这样的小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关键的东西,所以他们必然要维护蜡笔所有者的权威。
所以,下次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我的建议就是,理解一下在他眼里,这可不仅仅是一只蜡笔。好比说,如果别人让你把自己的房子随意分享给别人用,你也不会愿意对吧?

如何迎合孩子诉求,引导分享?

了解孩子对占有和分配的认识后,再谈分享就不难了。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认知能力不同,因此要分别采用不同策略。
2岁以下的孩子,尊重他对物品排他性的占有需求。从两岁开始,多多理解他对物品所有权的执着,尊重他对自己物品分配的权威。至于分享,可以引导,但不要强迫。

我们常常希望自己被公平对待,如果你希望孩子去分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去想对方的感受,让孩子看到对方有需求。有的需求可以是非语言的,比如对方把两手摊开;而有些则是语言的,比如对方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下。再次强调,这个也不能硬来,毕竟孩子自己也有想法和感受,尤其是要注意孩子的发展阶段。
更重要的,是功夫在平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培养孩子理解他人诉求的能力,把基础先弄扎实,后面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

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需求,也可以在孩子自己试图去获得某样东西时引导。获得和分享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下面是一些小建议:
1.当孩子想要某样东西时,先教ta″怎样请求获得他人玩具″开始。你不一定要包揽整个过程的指导,前期给一些提示和鼓励就好。
2.如果孩子的请求被同意,ta又恰好很高兴,可以提示他被给与的感觉很好。比如:″你看,叔叔送你这个气球,你是不是觉得很开心啊。″不过,也不必刻意逼迫孩子道谢,甚至感恩。当一个人让你快乐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喜欢一个人,也会想去对这个人好。尤其是深刻感受到被给与的快乐之后,孩子自然也更倾向于去给予和分享。
3.请求也可能失败,但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孩子感受到了挫败,那就能更好的理解当自己有权决定分配时,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怎样的感受。
4.有时玩具可能是公用的,也可能归属某个孩子。孩子在尝试使用之前,引导ta观察玩具的归属权,或许这个玩具可以轮流使用,或许只有某个人说了算,只有和他说才管用。
5.父母事后可以顺便做一些梳理的工作,不管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体验,都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也可以让孩子思考,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比如换个玩法,可以和别人一起玩同一个玩具。

小结
-占有的背后是自主性和控制感的需要;
-捍卫物主的绝对权威是孩子早期发展的一个特色;
-大人和孩子对物品使用权的看法有差异;

因此,家长可以
-体谅和尊重孩子对自己所有物的重视,可以类比为自己对房子的重视;
-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在物品分配中的感受,并在孩子试图获得他人东西的时候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整个过程;

如果我们能从优化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待分享问题,就会更客观和全面。所以,没有绝对好的分享,也没有绝对坏的占有,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希望这个讲座能给各位家长带来一点启示,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Chen, D. W. (2003).Preventing violence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t conflictresolution skills: Explor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4), 203-208.
Blake, P. R., Ganea, P. A.,& Harris, P. L. (2012). Possession is not always the law: With age,preschoolers increasingly use verbal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who ownswha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13(2),259-272.
Blake, P. R., & Harris,P. L. (2009).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ownership transfers. CognitiveDevelopment, 24(2), 133-145.
Blake, P. R., & Harris,P. L. (2011). Early representations of ownership. New directions for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2011(132), 39-51.
Friedman, O., & Neary, K.R. (2008). Determining who owns what: Do children infer ownership from firstpossession?. Cognition, 107(3), 829-849.
Neary, K. R., & Friedman,O. (2014). Young children give priority to ownership when judging who shoulduse an object. Child Development, 85(1), 326-337.
Paulus, M., & Moore, C.(2015). Preschool children’s anticipation of recipients’ emotions affects theirresource alloc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24(4),852-867.
Rochat, P. (2011). Possessionand morality in early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adolescent development, 2011(132), 23-38.
Spivak, A. L. (2016).Dynamics of young children’s socially adaptive resolutions of peerconflict. Social Development, 25(1), 212-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安全之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