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好了你就对婚姻满意了吗?
(2017-08-08 01:58:14)
标签:
家庭研究 |
分类: 鱼之乐 |
很多观察研究发现,婚姻不良的夫妻在进行“冲突解决”时,通常都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沟通行为和更少的积极沟通行为。于是,沟通一直被视作主导婚姻满意的核心因素,也有很多培训和干预项目是专门从“沟通”中入手的。但是沟通真的对人的婚姻满意有那么大影响吗?
过去那些关于夫妻“沟通”的研究并不完美,它们通常只截取了一个时间点,所以难定因果。为了更清楚的探索这个问题,来自UCLA婚姻实验室的三位学者做了一个大型的长程研究。研究的设定是这样的:两个访谈者来到夫妻家里,先让双方分开回答关于满意度的5个问题,比如对共处的时间满意度如何。然后再让他们一起进行如下3个沟通任务,每个任务8分钟——任务1,让他们挑一个两人的分歧,再试图找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任务2,夫妻中任意一方谈论“自己想作出的改变”,而另一方
任意参与讨论;任务3,根据任务2角色互换。然后每9个月之后又来一次同样的操作,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再收三波数据。所有的沟通行为都被录像,并且经过系统处理,抽取出三个方面的情况,分别是积极性(positivity),消极性(negativit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积极性的例子包括了好心情、温暖/支持、幽默、爱慕的话、倾听回馈。消极性的例子包括了愤怒、轻蔑、否认、打断、控制、敌意、审问和言语攻击。
然后这些学者发现,在每一波数据中,沟通和当时的对婚姻的满意度关联很强。但是前一年的沟通质量和后一年的婚姻满意度则有时候有关,有时候没有关系。从统计意义上来看,大多数时候不是沟通预测满意度,而是满意度预测沟通。沟通不好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导致满意度下降,但是对长期的满意度影响并不太大。一时沟通好了,未必之后就很满意,一时“接触不良”,也未必就全盘搞砸。这个结论显示出了婚姻的复杂和不确定。
同时,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研究中,沟通行为的好坏是由研究者评估的,这样相对来说的确比较客观。可是另一方面,夫妻俩自己对这几次沟通的看法则没有被触及。对婚姻满意本就是一种更内心的感觉。如果让夫妻自己来评估每次沟通的质量,而不是采取他者视角,那沟通质量和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旁观者要给他人的婚姻挑刺总能找到一堆问题,然而婚姻最核心的还是两个人自己的感受。有好几个研究发现,对于夫妻互动的理解,丈夫和妻子的理解十分相似,这种相似高于其中任何一方与训练有素的心理学研究生之间的相似。更有一个研究发现,对一个人来说,比起伴侣试图理解自己的真实行为,该人对伴侣意图的判定,更能预测ta对关系的满意。所以对别人的婚姻,既不必太过羡慕,也不必自以为是的指指点点。外人看来的模范夫妻未必真幸福,表面上的问题夫妻反而他们自己觉得挺好。归根到底,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常说“情比金坚”,沟通大概是个“万金油”,却不是“金不换”。如果我们想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婚姻或伴侣关系,关注两人的沟通质量可以是第一步,上面研究中提到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所对应的东西就是可以入手的细节。当然,微妙的内心世界更不可被忽视。婚姻并不是处在真空之中,外部的各种压力以及双方其他互动过程,包括性亲密,都会影响到内心的感受。不难想象,在上面提到的大型研究中,参与的夫妻都比较穷,外部的经济压力或多或少会左右他们对婚姻的感觉。所以,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应该被回避和忽视。
此外,关于沟通,夫妻之间除了说了一些什么,没有对彼此诉说的东西可能也很重要,这也是深入内心的一步。有些学者认为,对家庭的干预不仅需要理解夫妻的其他生活工作困难,也需要让夫妻认识到什么时候提出顾虑比较合适,为什么有些问题很难讨论。所以,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也来思考一下,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是想和另一半探讨却没有付诸行动的,又究竟是为什么犹豫了呢?
前一篇:两分钟里的高级谈判技巧
后一篇:一个比《琅琊榜》更好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