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归慰谁寂寥
(2014-08-24 22:44:28)
标签:
诗歌历史 |
分类: 鱼之乐 |
继续写《五美吟》解析,先跳到最难解的一首《绿珠》。虽然以绿珠为题,但到底是在写石崇还是绿珠,却不甚清晰。所以,到底与谁同归,慰谁寂寥?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妖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石崇算是我最早知道的历史人物之一:小时候看《上下五千年》时有一幅插图就是石崇与王恺斗富,画中他随手就击碎了人家的大珊瑚树。事后石崇再赔了一颗更高的珊瑚树给王恺以显示富有。这种大手笔、张扬和毁灭性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于是留下了印象。石崇注定不安于平静,比如斗富他一定要完败对方,而且是那么有戏剧性,他不能文雅的斗,非要触目惊心。石崇花了三斛明珠买了绿珠。后来他的政敌孙秀跟他索要绿珠,他坚决不给。两人嫌隙更深,最后石崇被矫诏的谋反罪处死。而且灭了三族。关于绿珠之死,《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其实这个故事本身很有意思。有人认为石崇绿珠之间是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人说绿珠并非殉情,不过是报答恩义。那么绿珠和石崇之间到底是怎么个状态呢?情总是有的。但我认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根本上,这两人关系不平等。一方面绿珠是石崇高价买来的歌姬,另一方面石崇身边美女如云。而石崇说了一句“我今为尔得罪”,绿珠立刻说要“效死”,这便是战士为国捐躯,奴仆为主人效忠的语言,而并非情人诀别之语。绿珠一跳,石崇却不并不跟着跳,也很能说明问题。回过头来看,石崇不愿意把绿珠给别人,总有治气和面子的成分在。毕竟连斗富都不能输的人,怎么能那么轻易就遂了别人的心愿,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在另一边,孙秀要的也不是美女,关键点夺人所爱,让石崇不爽。石崇之死也并非是因为绿珠,顶多是导火索而已。政治斗争中的男女之情只是一个插曲,怎可能真唱了主角。
更何况石崇若不是爱炫耀,绿珠就无法艳名远播。石崇不喜欢好东西静静的欣赏,喜欢热热闹闹人所共知,就像那个珊瑚树一样。结果给两人都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何曾石尉重妖娆”说得妥帖。石崇虽然没有付出太多,麻烦来的时候,绿珠却很慷慨,付出生命,为其而死。两人在感情中收支不平。是谁带累了谁已不好说。
石崇的个性破坏性太强,但也有些有价值的地方。就诗句本身来说,我更喜欢第一句的感觉“瓦砾明珠一例抛”,因为舍得很干脆。有人把这句解释为石崇为了买绿珠把珍珠像瓦砾一样抛出去,也有人说石崇不管对瓦砾还是珍珠都不珍惜,所以他也不珍重绿珠。这就是诗歌的好处了,不说死,你自己去体会。同样的一句话,还可以读出些禅味:如果人都死了,那当然是不管瓦砾和明珠都抛下了,那时候还有谁重视谁的问题呢。
瓦砾-石崇,明珠-绿珠,是很好的对应。“一例抛”其实已经暗示了两人的死亡。瓦砾和明珠表面上看总是不同的,两人的人生境界地位也确有高低,但用不了多久两人都死了,这便是“同归”。两人有一段纠缠与因缘,是所谓的“顽福”,这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福分,因为没有细水长流的顺,却是时乖命蹇的“顽”。说起来,都是个性之人,必是“不得好死”。
如果联想再丰富一点,这首诗就和红楼梦的人物牵扯在一起,石崇-“顽石”;绿珠-绛珠草。宝黛爱情无人不知,可是真正对绛珠草有恩的却是神瑛侍者,因为要报恩,绛珠草才来人世间,这纠缠却落在了顽石身上。顽石在投身人间之前并不认识绛珠草,只知道有那么一通因果,所以有人考证说神瑛侍者其实是甄宝玉、宝钗或是袭人,倒是有点趣味。不过话说回来,“瑛”也是一种独特的石头、绛珠草长是在三生石畔--三生石与顽石,石头与神瑛,宝玉与通灵玉说不认识也认识,是笔糊涂账,这中间自有一段纠缠。
回到《绿珠》一诗,既然石崇不重妖娆,那为什么还有“同归慰寂寥”之说?有人认为是潘安与石崇同死慰了石崇的寂寥:石崇去法场时发现昔日好友潘安要与他一同赴死,于是感慨当时潘安写的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算是一语成谶。石崇呢,虽然绿珠先他而去,死时还有美男子作陪,倒也可以告慰寂寥,真是有好福气。还有人认为,“更有”应该理解为“岂有”,说的是绿珠死后不久石崇也没有好下场,但是这又怎么能够告慰绿珠的寂寥呢?因为石崇并不是真的珍惜绿珠。
其实,纠结于此诗说的到底是谁与谁同归并没有大的意义,最关键的是理解“同归”与“寂寥”。绿珠之寂寥可能来自于命运之低卑不能自主,石崇之寂寥则是追求生命之绚烂华丽却瞬间嘎然而止。曹雪芹的《红楼梦》出自于“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寂寥本身是相通的恒在的。无论是谁,生命很寂寥,生命的陨落也很寂寥。在这之前,能以某种形式同路而行向死去,无论是情爱还是友谊,无论是此生还是前缘,或长或短,毕竟是个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