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虎妈教育的道理/局限在哪?

(2013-10-31 10:44:29)
标签:

家庭

研究

分类: 齐物论

上周的课堂我们谈到了学业成就以及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领先。当然,也说到了跨文化教育方式的不同。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自然是虎妈式教育到底对学业成就能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研究显示,父母因孩子学习成绩不如预期而惩罚孩子会有很多消极作用。不管惩罚以什么形式出现,可以如体罚那样很明显,也可以在一句话中流露,比如对孩子说我很失望。

当然,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专制型”教育方式在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是很有优势的,忽视问题会让人忘记努力。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看待智能的方式,强调了聪明在于不断努力,而不取决于先天智商。相应的也有一些研究支持,比如,美国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比亚洲家长更满意,虽然美国小孩的测验成绩在当时就是落后于亚洲小孩的。另外,亚洲家长认为努力的重要程度远高于美国家长,美国家长认为先天的智商就已经决定了很多,所以努力没有那么重要。

就这一系列观点,我很认同努力的重要性,也认同指出问题比一味赞美好。但是中国典型的那种“专制型”教养模式到底能否达到那些学者所说的理想状态非常值得商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涉及到什么才是真正好的指出问题,真正好的努力目标和方式。

首先,家长怎么“定义问题”还是很有讲究的。如果家长认为分数没达到一定程度或比不上别人即是问题的话,那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要准确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分析讨论整个学习和测验的过程。比如,ta对学习的价值如何理解,ta对某些课业内容有无兴趣,ta对某一门课的老师的看法是怎样的。还有很多学习技术的问题,也可以探讨,比如时间管理,学习方式,测试技巧等。只有对孩子整个学习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客观准确的定义问题,或者说,到了这个时候,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

其次,家长怎么定义努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式也很有讲究。如果只空洞的强调要努力提高分数,或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其实毫无意义。分数只是学习的一个副产品,相对来说,下面这些东西更值得培养:

·       平衡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       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和意识,学习阶段是看同学和老师,工作了则是看同事和上司

·       终生学习的热情

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孩子自己的想法更重要。各种好的期待,多元的成长目标,如果变成了更多的要求,甚至更多的惩罚,则又是很危险的。学习不是只有针对课堂和学习材料的才算。有些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也要看孩子的年龄阶段和本身的特性。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传统定义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也许只是他/她没有找到合适的领域去发挥他/她的智能。教育本来就是多元的(这里可以扯上多元智力理论),而“虎妈”本人的教育在这方面其实还不错。她挺注重给孩子创作一个轻松的氛围和多元成长的空间:“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