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大新生活在对比往昔哈佛中展开
(2013-09-30 09:54:07)
标签:
学校 |
分类: 人间世 |
来宾大之后有很多内心微妙的变化:从感慨不如,到珍惜所有,直到最后更深的体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朴素的道理。新生活也开展得差不多了,就把见闻和这段小小的心路历程留在这里。
心态变化:首先,一开始会不自觉的做对比,总觉得好多地方比不上哈佛。后来自我检讨了一下,发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哈佛真的更好,而是青春好,以及先入为主造成了这样的感觉。如果我二十一岁来到宾大这边念硕,然后再去哈佛读博,想法完全可能倒置。认知“矫正”之后,发现宾大校园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研究,有意思的活动,变得喜欢和珍惜这里。再之后,又会有一些事让人反思,然后醒悟宾大固然是有太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所有的喜欢都是情绪,做得不够的地方并没有消失。再进一步反思,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对比当然可以做,但绝不是为了一较高下,比较分别心不该只为了自己的便利去有。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自己的需求,以及思考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和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等一系列问题。
学习与咨询中心:宾大有单独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 和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ing & psychological services,而在哈佛这两者基本上就是一体的,叫做bureau of study counsel。其实很难说这个样子是谁好谁不好,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很多哈佛的顾问身兼学习顾问和心理咨询顾问两个身份。大概也是存在一个预设,很多学生的心理咨询,如有必要配上一些技术性的学习技巧支持会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算是一种整合的模式。虽然双重身份很多时候都存在潜在的问题,但有时候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吧。
宾大这边分工明确,两个中心每个的人员配置都跟哈佛那一个一样多。按理说人多应该很充裕了,给学习中心要打电话预约顾问面谈一下都是两周之后。虽然人更多,但是他们做的事情也更多了,主要就是他们的搞的系列工作坊。去挺了其中两次,一次关于公众演讲,一次关于阅读,还是很有收获的。比较让人感动的一点是,宾大这里的预设是,即使是很好的学生,也会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会有自己的误区,也可能和某一个教授就是不对付。所以尽可能的宣传这个中心,让求助变得很合理和不那么让人恐惧。这就人性化得多了。国外大学的研究生院和Professional School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从职场返回校园的,种种转折,要说一点没有问题肯定不可能。如果有适当的学业指导,会让学生更加从容,也更有收获。而至于约不上本身,也许说明学生很喜欢这里,也许是这里顾问给出来的时间并不够多。不必然就是一件坏事或好事。
职业办公室:在哈佛每个学院都配备自己的顾问,光教育学院专职顾问就有四个。而在宾大(除了沃顿是独立的之外)两个顾问要管两个学院的咨询。在哈佛如果要预约咨询面谈,基本上到网上操作一下就OK,虽然说理论上是15分钟,但是常常顾问很热心,如果你有比较长需要聊的东西的话有时候也很照顾,会让你多聊一会。在宾大不能网上操作,只能打电话,让人顿感时光倒转,回到了上个世纪(写完这篇文章的几年后宾大也开始采取网上预约的方式了)。不过,一个职业办公室的作用不只是在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招人信息和基本技能的传送这些“打底”的工作也很有必要。宾大这里有各种分主题邮件列表可供学生订阅,针对不同的求职方向/关键词,以前在哈佛念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便利的。
学生中心:记得那时的Orientation上,有一个新老生对话的Panel,我就问了一个问题,到底有什么特色是宾大独有的,其他学校没有的。得到的答案是,其他牛校主要照顾的是本科生,只有宾大把研究生业照顾得很好。他说自己出去开学术会议,别人听到他是来自宾大的,都嫉妒得要命。这么模糊的答案,实在不能让人满意。能不能被照顾好,难道不是取决于自己懂不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吗?这时候旁边有个女生跟我说,宾大的研究生中心Graduate Student Center(简称GSC)是独有的。说到这个研究生中心,其实大致就是学生活动中心吧。24小时开放,有免费的咖啡和茶水,有自习室,有小组讨论的地方,更会组织各种出游,活动,讲座(从学术到生活),以及帮忙拼团,比如所谓的毕业论文写作团。确实很贴心。虽然当时哈佛的Dudley Hall(专给研究生开的食堂),也组织了很多活动,但毕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不够全面,而且食堂关门时也各种不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把研究生照顾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