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申请5原则
(2013-09-23 09:52:10)
标签:
学校职场 |
分类: 知无涯 |
这几天整理博士申请时随意写的文字,发现自己对自己说话,有时候口气也挺严肃,可能是当时确实比较希望自己能够长进和提高吧。重新感慨了一下:其实很多原则不仅试用于博士申请,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和人生阶段。只不过永远是知道容易,执行困难。以下是整理的成果,原则很重要,弄懂自己更重要。
原则1: 早开始容易事半功倍。
早开始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有很多好逸恶劳的属性。毕竟我也不是机器,会有状态不佳的时候,更有拼命想逃的时候,有时候准备申请材料遇到问题了,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而“逃跑”于网页中是这个时代最容易的方法。还是要允许自己适度“逃跑”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但这背后就需要自己趁早给自己一个宽松的环境,早开始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心有余裕,方能从容不迫。
早点开始也能促使自己去总览全局,预想会产生哪些问题,或及早发现问题(比如网申系统有种种不人性化的地方),便于后续更好的应对。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意思就是,一盎司的预防值得过一磅的治疗。
原则2:拈轻怕重解决不了问题。
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模式,先做最容易的,而是最有必要的。确实,最有必要的事有时候挺麻烦,不一定能立刻解决,还容易让人陷入一种不确定的尴尬中。可申请该做的事情还得做。有些事放在别的背景、别的时段都很值得去做,比如看一些大师写的作品,考个咨询师的证。但如果因此在申请季关键的文献没有读,教授没联系就不OK了。还有那些需要提前注册账号的网站,绝对不能拖到最后一天才做这件事。说到底,要办好事情就得多思考外界来调整办事的优先等级。有些事只要开始去解决就发现也没那么可怕,比如看论文发现有些统计的东西不明白,只要愿意Google一下,就能发现很多讲得既明白又幽默的文档。
原则3: 耐心有助于“善终”。
人有“结束”的渴望,以至于有时候为了尽快结束而草草了事。但付出那么多,如果草草收场就太可惜了。当改完PS时,再反复读两遍检查单复数问题,斟酌个别词语是否妥帖会让人觉得没有成就感,但这样的工作是必要的。比如,突然看到PS多了一行要求(网站申请和网申系统要求未必同步),这时相应的肯定要进行调整修改。这固然无聊,但还是要认真对待。修改过之后,依然要再通读一两遍确保文法通畅和字词妥帖。
网申过程有很多无聊琐碎的地方,都可以看作是 “终结”时的必要步骤,耐心很重要。如果说PS是红花的话,其他信息就是陪衬的花草或插花容器,对于插花艺术也不可或缺。比如上传文件,尤其要看仔细。有些网申系统实在不太友好,上传之后既不能改也不能查,所以最好是上传的时候就确保不出错。比如填写开放性问题,每一个空不可能是无聊设计,就算是,也可以自己花点心思,想办法把无聊的东西变得略有意义。
原则4:取舍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能做好的干脆不做,而选择去做的,就要做好。PS写个人经历时不必全都涉及,选校搞申请也是如此,选5-6个差不多。母亲跟我分享过打麻将的心得:一副牌“拿”到手看看有什么趋势,怎么样最容易胡牌,就照着这个方向去取舍,很容易赢。要是一味按着自己想要的完美结果来,就不一定成。跟选方向有关,不仅要想我对什么最感兴趣,也要想我过去的经历(手中的牌)会让我在哪个方向上更有竞争力。一个教授有很多方向,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自己最喜欢的那块多了解就好,不用立求对自己不熟的、生疏的东西进行全面了解。就像读一篇论文,在自己感兴趣的那块多花一点时间反而更容易有所收获。
选校时切记,把每一份申请都照顾好是自己的责任。战线拖得太长会让人进入疲劳状态,顾此失彼,还会渴望快点结束。而且,后续还有interview也很需要时间准备,取舍也是为了“留力”。
原则5:给人方便才能得人帮助。
其实这是我在波士顿做研究助理时学到的。具体事件忘了,那时的老板跟我说,如果你要别人帮忙,一定要给别人一个半成品,这样别人才比较有可能去做下一步的工作或愿意帮忙。这个道理我在之后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得到了验证。
推荐信其实也是如此,当然这个“半成品”不是光字面的意思:首先,主动提供自己的CV,GRE和在校成绩单给你的推荐人;其次,觉得自己有哪些特质、经历和所申方向和博士学习相合,也可以自己写一个小的statement,或直接面谈转述给你的推荐人。要尽力引导,但又不要让推荐人觉得你比ta权力更大。其实,你所做的只是在展现热情和为对方写推荐信提供最大的便利。
申请中也许还有其他需要求助于人的地方,向别人开口求助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是,别人也没有义务帮你。求助时别忘了为ta提供方便,甚至,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帮到别人的地方;这样,获得帮助的概率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