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姨之谜:你能否拯救我?
(2013-07-07 21:58:58)
标签:
娱乐家庭 |
分类: 大宗师 |
人物与心理系列6
重温一下曼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念1:所有人都只有利用价值,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就应该立刻抛弃/除名;
理念2:不要太在乎别人,因为在乎会受伤;
理念3: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被拯救的;
理念4:那些拯救别人的人只是为了赦免自己过去的罪,实际上只是在拯救自己。
曼姨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基本都是出于有用,她绝对没有正面角色的重情重义。之所以曼姨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到了第3季第18集终于有了很好的揭示。在那集中,曼姨凭借那台神奇的机器,让Nikita进入青春期Amanda的生活世界。
父亲与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
Amanda有一个双胞胎妹妹Helen,父亲是军方的精神科医生,母亲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始终没有出现。父亲有个崇高的理想,就是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他所设想的机制是要将人的心理结构中分离出一部分承担创伤,之后再用一个道德开关控制这部分心理结构,让它们与创伤一起安全的深埋心底,这样受害者就会不记得任何经历过的创伤。
但反讽的是,这项实验要在真人身上进行必定违背日常的伦理道德。于是父亲就偷偷做这件事情。他把没有登记户口Helen关在地下室里,在她身上进行实验。Amanda常常听到Helen声嘶力竭的惨叫,所以她恳求父亲结束实验,但毫无作用。相反,父亲说如果她更了解他实验的话就会支持他,还邀请她一起来设计实验。大概是出于对父权的畏惧,Amanda虽然一直试图拯救Helen,但总是没能成功,总会被父亲截留下来。父亲的实验也一直没有成功。最后Helen趁着Amanda与父亲争执的时候,拿了一把刀杀死了父亲和Amanda。她对Amanda说,幸好父亲没给Helen登记户口,所以Helen不必存在,我现在可以是Amanda了。最后她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家。成人版的Helen(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曼姨)又进入了故事,再次捅了由Nikita附体的姐姐一刀,她狠狠的说,我比所有的贱人加起来都坏。这时候Nikita才恍然大悟Amanda其实并非真正的Amanda,而是Helen。
Helen对父亲的仇恨和报复
Helen最恨的无疑是自己的父亲。她恨他竟能对自己的亲身女儿做可怕的实验,尽管怀着崇高的目的也不能改变行为本身的性质。这种仇恨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所以片子中男性权威角色只要一跟她接触上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她也恨父亲对她和对姐姐天差地别,这种恨与对姐姐的嫉妒交织在一起。她对姐姐说,为什么我晚出生了八分钟就和你有如此差别的对待,我本可以是你,我本应该就是你。她杀父亲的时候毫不犹豫。
恨归恨,她最后还是搞起了心理学研究。而且结合她后来在“组织”种做的工作,和她的父亲何其相似。
但同时,她又固执的和心底的父亲形象对立着。父亲想要证明的是创伤可以安全的深埋心底。Helen想要证明的则是,看看,你带来的创伤让我如此痛苦和疯狂。Helen用她自己不断的试图证明父亲的实验没成功,早年的创伤对她始终有影响,曼姨自己说她一辈子都受创伤的折磨。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立了一辈子。
最让Helen纠结的人
Helen对Amanda有特别复杂的情绪和感受。她恨那个一直说要帮助她,但始终没有真正成功过的姐姐。她要求姐姐杀死自己,结束痛苦的折磨,但姐姐拒绝了,坚持说要拯救她。她感受过姐姐的温暖和承诺,她曾经相信姐姐能够拯救她,所以Helen对Amanda不只是恨和嫉妒,更曾有过强烈的希望和爱。但是一次又一次希望破裂了,她对姐姐的失望也相当强烈。她逐渐培养了一套“不要太在乎别人,因为在乎会受伤”的防御机制。
她表面上不在乎,所以才能冷酷的想到取代姐姐才是唯一的出路,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行动了。但是她并没有真的不在乎,纵使杀死了父亲和姐姐,她对姐姐依然是爱恨交加的。同时她也对姐姐的死还恨愧疚,曼姨跟Nikita对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动情和不安都是证据。因为无法彻底面对自己的姐姐,所以Helen不断告诉自己,姐姐承诺救她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赎自己的罪(理念4的根源)。这样她心里似乎好受了一些。
Helen逃离了虐待,获得了身份,后来还成为了出色的心理学家,变成了观众所熟悉的曼姨。但她也很孤独。她的自我拯救行动看似成功了,却无法抹除她的罪恶感,以及对父亲的恨,对姐姐的纠结,在这个意义上,拯救终究是失败了。她对自己很失望,于是只能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被拯救的”,最无法被拯救的人当然就是她自己。
曼姨在剧中总是和女性角色有更多的牵扯,而最重要的Nikita太像她的姐姐。本来她希望Nikita做一个出色的冷血杀手,对杀戮不皱一下眉头,永远精准的把任务执行好。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期待就像父亲做实验时对Helen的期待一样。当Nikita满足她最初期待的时候,她非常喜欢这个自己塑造出的“得意门生”。可是后来Nikita却叛离了组织,并试图拯救所有身陷“组织”的其他特工。曼姨恨Nikita有机会叛逃,不必重复自己当年的命运,也恨Nikita那颗对其他人的拯救之心,这点太像她的姐姐。于是就像对姐姐一样,她对Nikita越发爱恨交加。Nikita对曼姨早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曼姨也有多次杀死她的机会,可之所以Nikita没死,是因为曼姨觉得“她值得被折磨”。曼姨说不要太在乎别人,自己却非要在乎Nikita是不是受到了伤害,如果Nikita说自己没受到伤害,她就相当的愤怒。
姐姐与Nikita所面临的问题
要想深入的“拯救”,通常是要付出代价的。很多人讨厌“圣母”原因有两点。首先,她们空有救赎他人的心情,却没有与之相应的能力,没有付出代价的觉悟。其次,人的痛苦和困境是复杂的,而有些所谓的“拯救”恨肤浅,忽视了前后因果,忽视了对方的内心世界。
在父亲与一对双胞胎姐妹的故事种,姐姐Amanda对妹妹许下了承诺却又不愿意背叛父亲。如果父亲发现了Helen要逃离,Amanda就会束手无策,放弃抵抗。这给Helen的感受是,三个人的角逐,Amanda最终还是会站在父亲这边,所以她的承诺始终是一纸空文。Helen在极端的环境下,求生不能,求死无门。她产生“杀死父亲和姐姐是她唯一的出路”也不奇怪。杀死父亲是因为姐姐始终不愿意彻底背叛父亲,而姐姐不死,她既会被告发又得不到那个从来就没有的但一直渴望得到的身份。
Nikita圣女般救人的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让曼姨想起了自己那个姐姐。那次Nikita有机会结束她的生命竟然放弃了更和她的姐姐如出一辙,让曼姨难以忍受。曼姨痛恨圣女的形象,因为圣女总是以为拯救别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与现实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十多年来她始终都没有被那个圣女式的姐姐真正的拯救过。她的痛恨不是没有道理。而且就算救得了别人逃离物理折磨的命运,别人心理上的伤又将如何呢?所以曼姨会让Nikita切实体会和经历那个畸形的家庭故事。这固然是曼姨的手段,摧垮Nikita拯救者的自信,唤起对方的内疚情绪;但同时这更是曼姨内心的呼喊——你这个伟光正的拯救者,能否好好了解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再做决定?
曼姨的所有理念中“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被拯救的”其实是最冷静和深思的一条。在大众的观念中,对于犯下各种罪行的人,当然没有拯救的必要。而另一些人会觉得,依然有这个必要。可惜,必要不是一定的,那个所谓的“被拯救者”自己也许并不想被拯救。必要更不代表可能。曼姨的内心早已疯狂:她坚信无论是姐姐或Nikita都拯救不了她,Nikita也拯救不了众人,所以她看似冷静的做各种事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也许在她心灵的深处,还有一丝希望,希望自己和更多的人能够被拯救。所以她的行为会流露出更多的矛盾,而这也将会给Nikita制造出一个更艰难但却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如果Nikita将来有机会杀死Amanda,似乎必然会下手,否则难以平众怒。虽然是个理想结局,但细想来,其实Nikita未必是真的赢了,反而印证了Amanda的观念“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被拯救的”。
曼姨给Nikita留下的难题不仅是Nikita的难题,也是编剧的,观众的,和所有人的难题:到底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