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般坚持
(2013-07-26 13:27:32)
标签:
学校写作 |
分类: 人间世 |
这段时期博客的定位很简单,趁着日子还不算紧凑时练练手。不过最近日子又有点紧凑了,结课之后一直到处跑,不停的收拾箱子还原箱子收拾箱子还原箱子。即使只是一个放松的练手都显得奢侈,借用刘慈欣在一个短篇中的比喻,它就像赌徒在赌场豪赌中偶尔有空抓起来喝的水。
上周日我从北京飞回上海,下午坐在从上海回吴江的大巴上,几回昏昏沉沉的进入梦境。忘记了梦的内容(不过这不重要),只是每次将要醒来时都觉得自己仿佛仍然在北京的汽车上,然后才彻底醒来,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坐过飞机,身在南方,快要到家了。这种错觉也许对应着心中不自觉的留恋,对北大的,“你和我已经/心手相连/一个不远的从前/已成为不变的永远/你的每一个明天/都有我深情的祝愿/一个不远的从前/已变成不变的永远/我的每一个微笑/都是为你而奉献。”
去了一回北大,每次到北京几乎都要和北大扯上关系,每次去都觉得贴近了力量之源。这次赶上了凡子的研究生毕业典礼,跑到百年讲堂去看了直播,听到各种讲话:校长的、教师的、校友代表的。这次毕业典礼的主题是“心系北大 筑梦中华”,虽然主旨是那么的伟光正,所提到的精神也熟悉:赤诚之心,奋进,奉献,坚持,但那些合着真实汗水泪水的经历却又实实在在的让人感动。尤其是王恩哥校长讲的那个叫“坚持”的故事:
“前不久,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2013年度“数学发展前沿”研讨会上,一位默默无闻20多年的北大校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高度关注。他,就是北大数学系1978级校友张益唐。怀着破解尖端难题的梦想,他在博士论文中探讨了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可比猜想”。为此,他耗费了多年心血,却因博士论文未能发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一度做过临时会计、餐馆帮手和送外卖的服务员,后来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大学谋得一份非固定编制的助教工作。在现实社会中,张益唐校友的境况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失败,甚至是潦倒。但他自己却从不以为意,在为生计奔波劳碌的同时,依然执着地思考那个让他着迷的数学问题。如今,张益唐因为对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世纪难题作出了突破性贡献而一举成名,但他的内心仍如过去一样淡定。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故事说得很正统。实际上想起来,张益唐校友在亲身经历这一切的时候还是很不正统。最重要的是,他那时不知道结果。做好自己的正业已不容易,另外一些校友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坚持自己的副业就更难了。所谓的兴趣爱好似乎很轻松,但难的是送完外卖还做事,不拿报酬,并且对这事投入,绝不马马虎虎。
此次北京之行见到了很多同学,很多人在工作中。讲到了工作中有很多考验,我虽然知道身在其中的痛苦,却也在心中默默羡慕。毕竟人能够在磨练中成长。说到生存压力,这是件没辙的事情。中国的房价太贵了,北京的房价尤其,榨干父母的积蓄不说,自己还得几十年每月还款。可怕的也许是人为了适应这样的困境,容易失去理想,从而变得功利和无趣。
张益唐校友却是在潦倒中淡定。一想起他真的送过外卖,就知道他的坚持是那么的不容易。其实在北京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都在业余坚持做一些有趣的事。比如雨佳坚持自己的音乐爱好,我先前居然不知道。当然还有我的姑父。纵横学堂还没开始前,我住在姑妈家。上次去他们家已是八年前。八年的改变实在是很大的,那时候姑妈常在家,姑父在外跑。如今,姑父在家以写作为业,姑妈上班。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小姑娘活泼,不惧生人,笑容甜美,总是有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姑父是三十年的军事爱好者,从装备型号,军队编制到各项战役的布局谋略过程无一不通。他的作品以及漫画脚本无一不以很硬气的军事描写为底色。即便只是短暂的和他交流几次都觉得战争军事这些好有趣,并且是个值得钻研的领域。
在典礼开始之前,一直在放《永远》《挥手作别》《青春大概》这些北大原创音乐,非常好听。很多歌词还是让人感慨的,比如“一梦蹉跎”“醉醒交错” 还有“谁不是凡人一个”。讲话时候的那些感动归感动,人的经历总不能原样拷贝经历,因为路只属于自己。马斯洛说真正自我实现的人只有5%。那到底什么是梦想,什么是蹉跎,该坚持什么?工作、业余与事业的关系是什么?每个人都只能亲自回答这些问题。“心系北大 筑梦中华”很好,不过前面还有几个词更好,也是这两个词的根基:完善自我,服务人民,胸怀天下,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