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森林中有莲花,莲花中有牙齿

(2012-12-07 09:37:17)
标签:

宗教

娱乐

分类: 大宗师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少年Pi遇到海难,和三只动物一起流落到了救生艇上,最后只剩下一只老虎与他朝夕相伴。他们一开始互相戒备,慢慢的也能共同生存,展开了一段奇幻的漂流之旅。终究,救生艇上了岸,老虎走入了岸边的丛林,很快消失不见。
第二个故事:少年Pi遇到海难,和三个人一起流落到了救生艇上,其中包括他的母亲。食物短缺,最后少年Pi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为了维持生命,也许他曾吃过母亲的尸体。

电影到结尾时,因为太长时间沉浸在奇幻中,真的感觉,是因为没有信仰的人太无聊才逼问出了第二个看似真实的故事。但慢慢的,第二个故事会不自觉的渗透进来,毕竟第一个故事不合现实情理,第二个故事更像真人真事。当主人公童年时面对河岸上美丽的宗教灯火胜景时,他父亲的那句“别让这些幻象愚弄了你,现实很残酷”早已埋下了伏笔。看网友写的影评,有人纠结于哪个故事更真实,有人还原了第二个故事和第一个故事之间的一一对应,分析了老虎的象征意义。但总觉得李安的深刻不止于此。与其纠结于第一个还是第二个,不如扪心自问:为什么就觉得第二个故事比第一个故事更残忍,为什么吃动物的肉可以接受,杀人吃人肉就变得残酷?

森中之莲哪来的?
肉食者的本质都是凶残的。大多数人都吃肉,所以很多动物每天都在死,使得人类这个物种能够欣欣向荣的活着。素食者的命运是被肉食者吞噬。肉食者更会被肉食者吞噬。直面弱肉强食,都会让人不安,所以会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

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其实更加残酷,但也隐藏得更好。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厨子和母亲在船上餐厅的一次对话和冲突中。当时,每个人拿着盘子排队等待厨师给自己打那一份饭,轮到了少年Pi的母亲。她是素食者,跟厨子说了自己的饮食习惯,问有没有素餐,但是厨师还是把带着肉汁的饭乘给了母亲。他还说了句,这肉和那香肠曾经都是素食者。要对食物不满意,就自己来做。厨子的愤怒,如果直接解释为性格的残暴并不完整。他的潜台词其实是,你们富人享受服务,我们穷人为你们服务,你们还要挑剔食物,是不是太过分了?哪怕是素食,背后也有种微妙的“弱肉强食”。只有部分人才有选择食物种类的权力,而这部分人通常有着比其他人更优越的背景。所以,少年Pi能够多年吃素,多少是家境优渥的眷顾,让他不必一定“吃肉”。然而“不吃肉”的平衡通常都会打破。流落到救生艇上后,生存所迫,身为素食者的少年Pi也开始捕鱼,他心中的纠结很明显。

人在直面残酷的不安之后,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第一种方法,追求美好,比如爱情,暂时忘却不安;第二种方法,用精妙的语言和理性美化这种弱肉强食。第三种则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信仰宗教。

第一种方法其实在前面的故事已经交代过了,目睹了老虎的凶残后,少年Pi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他无法全然接受社会丛林的残酷,于是阿南蒂宛如一朵莲花般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森林莲花这一个意象,正是Pi与阿南蒂的首次对话的由头,他不理解她在一段森林之舞的最后为什么会打出那样的手势。而阿南蒂告诉他手势代表着莲花。于是他更迷惑了:森林中怎么会有莲花?少年Pi与阿南蒂的恋爱故事让人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社会新闻:一个10的岁少年写了退学申请书,在其中否定了其他各种事业的意义,说最大的心愿是和心爱的人一起捡垃圾。
第二种方法则是用语言和理性美化残酷,比如少年Pi就说了一句,感谢毗湿奴化身为鱼拯救了我们。这和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很像。他曾经决心素食,没有坚持住,于是安慰自己说:鱼自己都吃同类,人吃它更不要紧。但他在自传中还是感叹了一把,人挺坏的,动物残酷不找理由,人残酷还找理由。

第三种方法,信仰宗教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这种方法也在少年Pi的行为中有充分的流露。他说的那句话中就包含着“毗湿奴”,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很多宗教故事都会美化和歌颂自我的主动牺牲,根据佛本生故事,释迦摩尼在成佛前的几世曾经舍身饲虎,割肉贸鸽。而在基督教中,人犯了罪,神之子耶稣却以为人去死的方式救赎了人。这是神之爱,主人公深深为之吸引。他成了各个宗教的教徒,并且似乎对每一个宗教都很虔诚。对有些人来说,社会丛林太残酷,所以需要有宗教信仰这朵纯洁的莲花。森中之莲是人在残酷中寻找的温情。因为人有对美好向往的愿望,所以就能找到,或者说就会缔造出一份美好让自己找到。

牙齿始终在那里
海上漂流中,一场暴风骤雨突然就来了,少年Pi以为自己难逃一劫。最后却发现流落到了一座岛上。岛上有吃的,有淡水,真是理想中的天堂。然而那岛却有种异样的氛围,岛上的森林中有莲花,后来Pi发现莲花中还藏着一颗牙齿。于是他看清了这座岛“食人”的本质,毅然选择离开。离开时整座岛的形状显现了出来,是一个女人的身躯。

这段象征意味极强的经历,在第二个故事被描述之后,立刻会引发联想。如果推断说这段经历象征着吃母亲的尸体才能得以活命,也并不为过。活下来是好的,但“噬亲”太残忍,所以中年Pi讲故事时得用流落到一座美好的岛来春秋笔法。故事中留下了“牙齿”这个特别扎眼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提醒。那些奇幻的叙述固然美好,但那里包裹着的牙齿,象征了真实的人性,带着兽性与残忍。

其实象征的对应关系很精致,可以渗透三层。而且一层包着一层,不断的森林莲花牙齿。如果那场并不想进行的航程和海难是森林,那么奇幻的漂流之旅就是莲花,牙齿则是第二个互相厮杀的故事。而整个少年Pi的故事被浓缩在了一部华丽恢弘的电影之中,电影本身就是我们生活森林中的一朵莲花,只是这朵莲花中依然被安置了牙齿,或者说牙齿本来就在那里。电影通过一些细枝末节让我们注意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让人不安的、值得去思考的。除了离岛时那个突出女性身躯的特写之外,与大家分享几个小片段。

在争夺飞鱼的场景中,那条大鱼成为人/虎口粮之前,是一个它吞吃各种小鱼的镜头。也许,人们可以用“救赎”这种说辞来美化“吞噬”的残酷,A被B吞噬/压迫,是A对B的一种救赎。但是那个救赎者A本身,自己也曾经吞噬压迫过C。何必强行去凹伟光正的造型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中的弱肉强食不会饶过任何人,每个人既是吞噬者,也被其他人吞噬。嘴和吞噬这组意象其实从电影很早就出现了,那时主角还是个小男孩,他惊叹于母亲给他讲的那个故事,黑天(毗湿奴的化身)一张嘴,里头蕴含了整个混沌的宇宙……

主人公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的完整的名字取自法国最洁净的高级游泳池,据说见了那泳池能让人内心纯净无比,结果这名字却被同学简化为“小便池”。无奈之下主人公只能把圆周率背下好几页,然后用名字简化的版本Pi给自己重新命名。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圆满中依然蕴含着无理。无论是全名还是后来的Pi,都可以看作是美好的“莲花”,但是不美好的“牙齿”却总是如影随形。

李安在访谈中说,成长,是纯真的丧失,但对纯真的怀念不应该丧失。中年Pi在故事叙述中插入自己对宗教的态度,怀疑是好东西,让我们更加坚定信仰的东西。他并不因“得救赎”而信神,是看懂了救赎背后的残忍而信。只有深深的感受过两方面,残忍中的美好,美好中的残忍,以及彼此相互依存的必要,才能更好的面对现实的人生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