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了是在哪看到过一套评判故事好坏的标准,分别是Engagement,
craftsmanship和character development,权且用来作为《都铎王朝》这部英/加剧剧评的框架。
首先是engagement,其实一开始我不太适应这部剧的叙事风格,因为它比较红楼梦。比如有些事,说不上情节跌宕起伏,而是就这样呈现一小段,十几秒,这件事就过去了,但其实这件事很重要。而整一集,会出现很多看似零碎的一小段,这些小段加起来甚至可能暗示过去了一年,暗示了王朝的盛衰。但是观众不一定看得到,因为剧中花比较大的篇幅刻画了亨利八世的内廷生活(宏大战争的场面很少)以及每个人面对宗教的态度和作为。事实上,这种叙事方式更接近当事人的真实世界,对于亨利八世来说,他那鲜活的生活体验绝对不是我们从书上看到的英国史。或许编剧也有曹公“为闺阁立传”的觉悟?不得而知。但总之,当习惯了这种叙事风格的时候,情节就非常引人入胜。一方面,可以与主人公同喜乐,另一方面,那些宏观的线索也给人足够的提醒。
其次是craftsmanship,这部剧的服装、演员、布景都无可挑剔。演员各个漂亮,但更难得的是,所有贵族都像走马灯似的换着华服美饰,而每一套服饰的细节也豪不疏忽。甚至会感觉,是不是为了收视率,太过照顾了观众的眼睛?据说亨利八世是肥胖症患者,但选中的演员在这部戏里被网友评价成“史上最帅气的国王”,以至于实际年龄36的亨利在剧中初遇安博林时完全如26岁一样痴情狂热,一段典型的婚外恋变成了青春偶像剧,也是种新的诠释。
同时,此剧很注重文学表现手法。剧中很多人物都以悲剧收场,在他们死时,会有画外音吟诵一首与他们命运相符的诗歌,真正拨动人的心弦。而对比也运用得很到位,镜头切换不仅仅在“新人笑”和“旧人哭”之间,还在很多其他方面。作为君王亨利八世处死了太多的人:其他的王族后裔,保护信仰揭竿而起的义军,功高震主的大臣,战败的将军,自己曾经心爱的女人,昔日的密友,给他戴绿帽子的男人……杀人的理由有千千万万,有的看似热血,别人无意中挑衅了他内心的权威感觉,让他极度不爽,除了杀人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报复或泻掉心头的恨,但最终看来大抵都是冷酷的为了王权的巩固。剧中有很多地方都直接把处死的过程表现出来,让人不忍去看,或者直接就是一大片尸首。但这些镜头一结束,立刻会有宫廷欢乐的宴会音乐响起。亨利笑得是那么开心,生活似乎还是像原来一样。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对比。而另一种对比则较为明显:当与凯瑟琳-霍华德牵扯的两个男人被处死时,一边是极其惨烈血腥的行刑,一边是无限柔美的白衣之舞(凯瑟琳是舞者)。似乎是在说明在她看似混乱生活的背后,只不过是一颗单纯无脑的心,然而正是这仿佛微不足道的弱点加上皇后身份,才为身边一群人包括她自己都带来了恐怖的下场。
最后说character development,剧中最大的主人公自然是亨利八世。对于他,性格的特色比性格的变化更明显。亨利八世的人格特质,很极端,可以说是刀锋的两面,能体现出一些明君的风范,但同时也可以作另一种解读:他积极扩充军备,但背后是挥霍国库;他杀伐果决,但和性格中的残忍暴躁难舍难分;他好大喜功,却真让他建立了一些功业业;他喜新厌旧,唯我独尊,却客观上巩固了王权,顺应了宗教改革的潮流,成了历史先锋;他的情感需要很炽烈,但回过头来看,也不过是他辉煌的个人史中的一个插曲:宠幸安博林,借助新贵扫平了旧党派的势力,之后又选天主教徒简西摩作皇后,是一种对新教势力的平衡。
但他性格确实有些微妙的变化,一开始自我太强有荡平一切的气焰,能力却不够,而在宗教改革取得成果、朋友之死和安博林流产之后,他发现自己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发现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于是更懂得了平衡的统治之道。但即使在暮年的时候,他个性中的棱角依旧鲜明。虽然他感慨时光是唯一不能失而复得的东西,当布兰登公爵要死的时候,他仍然执着的命令他不要死。他让荷尔拜因为他画像,之后看到自己已经老去的模样时,又大发雷霆,说没有画出君主之风,只画出了一个老人;直到他看到修改后的画作——那个英姿勃发孔武有力年轻的自己的形象时,他才说了句well
done,全剧至此终结。
记得很久以前百家讲坛演说吴三桂,主讲人说,老了不要紧,关键是心不能老,吴三桂最后心老了,所以偏安一隅最终被康熙给收拾了。剧中的亨利八世则刚好相反,是不折不扣的人老心不老,永远有那股韧劲,于是他那张扬的个性贯穿了一生。不管他是带来了腥风血雨还是为人民谋了福祉,他终归是造成了极大的历史影响,所以剧中最后一段字幕说他是英国史上“最著名”的君主(而并非中文字幕上“最伟大”的君主),我深表同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