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校杂谈 |
分类: 人间世 |
文化差异,是时不时的会感受到的东西,这也是留学的一条主线。罗列一些这里具体的情况。
1,讲话变成演讲后很有吸引力:去听了校长讲话,在Memorial Hall的Centre
Theatre。那是一个木结构的楼,精工细作,配上灯以及吊顶,如入神话中。网上登记,抽签,提前领票,会场秩序维持得很好。现任校长Drew
Faust是一个力量感很强的人。她的每一句话都那么坚定,但时不时的又很幽默。美国比较注重演讲的艺术,和念套话不同,当事人通常都会很有激情的脱稿演讲,并且围绕着一个主题。所以,也难怪会看到好几个爱因斯坦状的教授都来听这个讲话。
2,尊重每一个学生与课堂效率孰轻孰重?课堂上有个残疾人,其状况很像霍金,他能断断续续的说出单词,大家开心大笑时也会听到他独特的笑声。每次到了提问时间,老师都很注意他。当他说话时,我总是感觉挺揪的,他说完一个句子大概需要半分钟。但老师们总是充满兴趣的倾听加热情的注视着这位同学,并给与最即时的反馈与解答。
3,年龄作为一种差异可以不太重要:在北大,或者在中国其他高校,我们会叫比我们高一届或几届的人师兄或者学姐,这似乎是一种很自然的“风俗”,可能这也是一种中国式的尊重。但是到了这里,即便遇到了中国的师兄或学姐,如果你习惯性的这么叫他们,他们也会让你别这么叫。在这里年龄似乎真的成了invisible的东西,或者说非常不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像在中国大学里高一届就好像有那么大的差异,非得加上个师兄或学姐这样的标识。在美国,很多人都是有了工作经历后(甚至是工作多年后)再重返校园,于是年龄成了各种不同中非常次要的不同。既然说到了多元,顺便说一句,这里的造型真的很多元。有时候会特别喜欢看有些同学戴着一朵大花很有风情的坐在教室里。
4,读博这事,是要尽快完成资本积累还是阅历后再做出选择?我在考虑博士项目申请的时候,会遇上一些人,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就感觉在被不断的“洗脑”。他们有强烈的倾向,让你先走出校园,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回来读博。或许这也是自己部分真实的想法。回过头来想,这么多年来在国内则是被灌输另一个信念:有个博士文凭更有保障,既然要念书就一口气读完,如果打断了就难以回来。在怎么安排教育和规划人生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也在渐渐改变,但差异还是很大。而现在我就站在路口,略感纠结。尽管如此,我想,日后我还是会爱这一切纠结的,毕竟那是自己的青春岁月。
前一篇:惊艳过后是细小的喜悦
后一篇:《心灵捕手》中动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