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养生主 |
PKU给人的感觉是,很世俗很平凡,还有点搞笑,但后来渐渐发现在其中的淡淡的温情,还有如未名湖般清澈的灵性;而这里,时不时的被惊艳,那种感觉,就像并不是小小的路边的花,而是华丽的芬芳着,一丛丛的绽放。比如那些同学,每个人都是精彩的一首歌;比如那些图书馆,安静神秘,走进去满架的书环绕在身边,优雅的座椅深埋其中,简直和神话一样。
上了几天课,感觉生活渐渐有秩序了。还抽空去看了Boston的当代艺术中心,虽然那里其实比不上798,不过意外的看到了大海,还是很美好的事情。也很明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要做很多事。但是,也只有限制才更懂得珍惜吧。看到一句话“拼命奔跑,华丽跌倒”,有点意思。
再之后,渐渐的就开始把很小很小的事看作喜悦或者欢娱。当然,留学生活本身,也不可能有太多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事情发生。于是,渐渐的开始珍惜一些细微的感受,并且偶尔觉得美国人其实是挺搞笑的。比如今天收到RA的邮件,因为接到抱怨说有人在淋浴间里刷牙,便向我们整个楼层强调,刷牙要在sink,刷牙不能在shower,淋浴间只能洗澡等等,那种特别煞有介事的口气让人觉得完全不是在说这么样的一件事儿,于是当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就特别有喜剧效果。
另,把电饭锅放在了厨房里,结果有一天发现那个玻璃锅盖碎成了很好看的网状,就好像电视里的那种艺术品一样,拿起来,哗啦啦掉下一片,这场景很熟悉。然后想,这就是传说中的热胀冷缩么。喜出望外的是,没了锅盖,它居然还能煮饭。于是用上面的蒸笼顺便做了一个蒸茄子,拌点酱,好吃得把自己感动了。
中国城真可谓“应有尽有”,很多东西在国内都没有留意过,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似乎是那里最被发扬光大的东西。上周去发现连豆浆都有,而且是纯正的中国味的豆浆,遂买了一大瓶回去。喝到第一口的时候,真觉得这就是幸福。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很自然的联想到那时候在PKU体育课需要刷卡的时代,我们总是用早锻炼的时间吃早饭,而从被窝里爬出来到排队打完卡到喝上燕南的绿色豆浆,这个过程好“艰辛”,于是当时就把能喝上豆浆定义为人生一大幸福。
记得申请时那个要死要活的冬天,几乎每天窝在图书馆,邱师兄说等你回想起来肯定会觉得这段日子还是很美好的,因为饿了就可以去吃。是,果然如此呢,现在meal
plan之外,就得要认真的烧菜和吃饭,没有那么纯粹的状态。学一,康博斯,家园,艺园,农园,燕南,桂林米粉,每一个食堂都很怀念,包括各种小白房。不过烧饭总算好歹能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
发现说了太多吃的……不过最后再说一件,那天在Memorial
Hall吃的感觉真的不错,平时只有哈佛的大一学生才在那里吃。因为长得很像《哈里波特》电影里的那个食堂,大家也就叫它哈利波特食堂。那天中间的桌子上还放着一个非常诱人的蛋糕,可惜发现它时已经吃得太饱了,所以哈佛的本科新生还是真挺爽的。
昨天跑到图书馆借书,去时看到有人在写生科学中心的一个通道,当时挺不以为意的。结果从GUTMAN和WIDNER(哈佛的两个图书馆)晃了一圈约两个小时后再回来,发现那人还在认真的描绘,并且换成了一种更艰辛的近似趴着的姿势。看了一眼她的画作,极其的好或者说有感觉。想来,也许她是设计学院的学生。其实挺羡慕能搞些和艺术相关的人的,因为我只能上上art
and
understanding这类还是停留在纸面的美学探讨类的课。话说我上这个课还得利用维基从英文重新补一遍过去艺术知识的英文对应,否则要求的阅读内容和天书似的,虽然作者举例时肯定都是特别稀松平常,就像我们说王维李白杜甫一样。不过欣慰的是,这个课总算还要求去博物馆,也好趁机不务正业一下。
周一有两个课,上午从八点到十点,下午又从四点到七点,一天下来有些辛苦。不过今天下课的时候,意外的看到了火烧云,玫瑰色的云彩在天边华丽的绚烂着,那种气势,非常触动心弦,又难以言表。色彩也很美好,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简单的幸福体验吧。
前一篇:毕业第一阶段
后一篇:美中之间:见闻与对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