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宗师 |
最近又看了些电影。但是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部很老的俄语片子,塔科夫斯基的《镜子》。是一部到目前为止看得最痛苦的片子,但也是最能在不经意间引人回味的片子。痛苦主要是因为俄文的原声从来没听过,字幕是英文的,都不太符合惯常的思维模式。
不过好在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多半是渲染着一种微妙而神秘的感觉,并通过悠远唯美的画面这种介质来传导。这种感觉并不一定需要它有多么深刻的理性思索作为根基,因为感觉就是感觉。那种表现手段,将自己的回忆与梦境交织起来,构成时空和历史的错乱与纠结,本身就足够令人晕眩了。相信很多匪夷所思的镜头源是自导演本身的梦境。梦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反照出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展现出自己斑斓而诡谲的内心深处。
梦境、回忆、童年、母亲,是这部影片的关键词,有很浓的弗洛伊德色彩,然而现实仿佛又恰好正是这样。模糊的东西总是可以做多种解析,这里不多言。
另有一幕特别喜欢,隐约的觉得与存在及其幻灭感有关:小男孩在母亲出门之后,突然发现客厅中坐了一位夫人,这位夫人手捧茶杯,让小男孩念一首普希金的诗。念完后,夫人让小男孩去开门,门外是自己的祖母,但是他却不认识。回到屋内,夫人和茶杯都不见了。只是桌子上有一个茶杯留下的印痕正在迅速消失……
前一篇:《存在与时间》对人有什么启发?
后一篇: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