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齐物论 |
海德格尔在写《存在与时间》的时候因为一些哲学考虑,并不把人称为“人”,而是称为“此在”(dasein)。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提升格调吧。人是一个生成过程,不仅是此时此地的存在,更是对“存在”有所领悟的存在。原先对这本书写下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总结,不过现在为了和大家分享这些想法,就把“此在”又重新替换回了“人”。哲学系的诸位朋友如果不习惯,可以再把“人”查找替换成“此在”。
人的整个在世,都建立在对时间有限的某种领会和筹划之上。隐隐约约有所领会,所以选择“沉沦”这样一种非本真状态,所有的筹划也都随之偏离本真状态。因为,所有东西都不确定,最真实的可能性和将来只有一个——死。它随时可能来,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这种可能性总是笼罩着人。
对死亡的恐惧,会让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选择”非本真存在以掩盖死亡。所谓的非本真存在,就是以各种操心世俗东西的方式,沉沦消散于世界,以“常人”来代理自己。说白了,就是庸庸碌碌,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
回避正视自己会死的可能性,逃避自己各种选择的可能性,正是因为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正在“向死存在”,并且具有各种选择的可能性。人某一天会死,但在死之前,每天都是可能会死。这种本真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所以逃避才是必要的。另外,这种逃避本身就是一种“向死存在”的“选择”。“选择”逃避,正说明了人就是它的本真存在。
但是总会在某个时刻,人会发现死亡如此真切的摆在面前,自己一直都是“向死存在”的。在死亡的面前,人发现自己是孤立无援的、作为赤裸裸的个体存在,没人可以替代。这时人开始有了决心,并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为了自己的筹划。
通俗的总结一下:1,“逃避”和“沉沦”是正常的,都是种选择;2,真切的认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向死存在”,且无人可替很有好处;3好处是什么?充分领会时间有限后,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