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长征,千年大业

(2023-11-14 22:37:25)

 


 

汉朝之后,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又进入一个发展阶段——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正是唐朝的鼎盛的时期。这期间,无论文艺、科技,还是政治、军事,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诗歌发展到了唐朝,诸体皆备,成为一代之文学。虽然在唐朝的每个期时都簇拥着无数的诗人,从而产生出琳琅满目的诗歌,但相对而言,盛唐的诗人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更是时人和来哲的永久仰慕和追求。

在灿若星河的盛唐诗人中,王昌龄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诗星。王昌龄出生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二十三岁前后去嵩山(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学道,然后游历于并州、潞州(大约相当于今山西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在二十七岁左右漫游西北,奔赴边疆,先后经过泾州、萧关、临洮和玉门关等地。西北的自然风光,让他大开眼界;边陲将士的生活,让他感慨万千。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歌,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而《出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出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一句写景。诗人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把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使得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塞,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得格外深广,从而让诗句达到了含蕴丰富深远的艺术效果。虽然在秦汉时起就开始筑城防备胡人,但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第二句抒情。诗人把画面拉向了人——久戍边关的将士。他们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尽管他们明白,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在秦汉如此,在如今的唐代也是如此,但是,只要战争在继续,他们就不会还家。本句把战争的悲壮和残酷,与诗人对征战将士的崇敬和怜悯交织在一起,达到了触动心灵的效果。

第三、四句,诗人用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了,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诗人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句式,引入“龙城飞将”,不但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说服力,而且表达出对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无限的景仰之情,也体现了诗人盼望良将早日出现,驱逐敌人、保卫边疆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具有吞吐古今、张弛天地的气概,被杨慎、李攀龙等人誉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苍凉而夐阔的边塞、驰骋纵横的征战队伍,面对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豪情万丈,生发出慷慨激昂、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标题为“出塞”,诗中的内容也须和边塞有关。“明月”“关”正好是边塞诗中很常见的词语,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词,让古今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形成一种雄壮苍茫的意境,让万里边关注入厚重而悠久的历史感。“关”和标题中的“塞”互相照应,使得诗歌的整体和局部达到了天衣无缝的艺术魅力;“万里长征”是对标题中的“出”进行具象化呈现,既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又为下文的“人未还”做铺垫但使”两字,不仅把龙城飞将“秦”“汉”连接起来,也让今天和古代连在一起,从而引发出“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二字,虽然诗人有着对“未还”之人的同情成分,但更多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重,因为他们和诗人一样,有着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不教”二字,也表达了诗人对战胜“阴山”之外的“胡马”充满信心。这首诗的尾联,和高适《燕歌行》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高适那首诗的结尾,是直接抒情,显得爽朗明快,王昌龄这首诗的结尾,则是间接抒情,显得温存敦厚。雄浑壮美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格调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除了恢宏磅礴、大气浩然外,还具有一咏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