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泰宇,不负韶华
(2023-11-14 22:34:26)
凉州,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大部,雄踞河西走廊东端,因“地处西北,常寒凉也”而得名。横亘于南部的祁连山,巍峨峻峭,绵延千多里;中部的宽阔平原,在皑皑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成为无垠的绿洲;北边的浩瀚荒漠,为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增添了几多雄奇壮丽,几多缱绻缠绵。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建成了美好的家园。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在他们的脚下不断延伸;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城池,在他们的汗水中不断涌现。凉州城在汉至唐一千多年间,就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都会。凉州,当仁不让地成为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音乐和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大曲就是一颗璀璨明珠。
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并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大曲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有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大曲以外的单支的只曲,统称为曲子、杂曲子或小唱。杂曲小唱又因音乐上或体段上的不同,又分为令、引、近、慢诸体。—套大曲,兼备众体,往往同时具有引、序、慢、近、令这些曲体。
唐代著名将领、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于开元九年(721)进献给朝廷。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凉州》位于其中。依照这个曲调而创作的歌辞,通过艺人选诗入乐方式进入乐府,就称为“凉州词”,又叫作“凉州曲”。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王翰家资富饶,少年时性格豪放、倜傥不羁,登进士第后,入朝任秘书正字之职,不久擢驾部员外郎,随军去西域,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大约写作于这时。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将士们的欢宴场面。他们喝的酒,是用葡萄酿出来的美酒;饮酒用的杯子,是用祁连山下的美玉制作的夜光杯。将士们大部分都来自内地,他们基本上喝的酒都是用大米、高粱等酿成;饮酒用的杯子,要么是陶瓷制作的,要么是木头制作的。但在此时此地,极具浓厚西域特色的葡萄酒和夜光杯,分别从味觉和视觉上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畅怀心,让他们浸在神奇而充满幻想的境界里,从而把宴会的欢乐场面推向一个高潮。
这首诗的第二句,写将士们正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里快要饮酒时,骑在马背上的乐人们已经弹起琵琶,从听觉上催促他们举起杯来酣畅淋漓地痛饮。琵琶那急促而欢快的旋律,使原本热烈的气氛变得沸腾起来。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字,极富神韵,不拘很远之意,具有似近非近、似远非远、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效果,把我们带进一个令人产生联想和寻思的境界里:在那美丽的杏花开放的村庄,有一家小小的酒店,正在等候雨中行路的客人。这首《凉州词》也一样“欲饮”二字,把将士们将饮却未饮的场景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诗的三、四句,用将士们相互间的言语,从侧面描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醉卧沙场”四字,承接前文,不但表达出将士们开朗、豪放的性格,而且与豪华筵席展现的热烈气氛相得益彰。王维《少年行》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李颀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的“黄沙百战穿金甲,楼兰终不还”等诗句,体现了诗人卫边戍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读来感人至深。这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古来征战几人回”表达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气。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通过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反映出将士们奔放、狂热的情感。
这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加之用“凉州词”的曲调,极具浪漫气息,把西域关塞的风情和戍边将士的风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洋溢着慷慨激昂的斗志和热切向往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