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声名自远
(2023-11-14 22:40:37)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经过诗人们的努力,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送别诗,是诗歌海洋中持续不断、目不暇接的一股浪潮。送别诗,是指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是诗人在送别时情感的骤然迸发,也是诗人离别情绪的凝练和升华。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冬,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境内)的驿路上,有两个人在款款而行。他们中,一位是青衣素服、戴着冠帽的书生,另一位是穿着长袍、肩背古琴的长者。书生是著名的诗人高适,长者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他俩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愁眉不展,时而又长吁短叹。不远处,有一座梁园:这是汉朝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是一座离宫、山水、亭台、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为一体,集娱乐、出猎、游猎等多功能的苑囿。司马相如、邹阳、枚乘、严忌、羊胜、公孙诡等在梁园内或泼墨挥毫,或吟哦歌唱,让这里熠熠生辉,成为西汉梁园文学的主阵地。虽然经过近一千年的历史变迁,梁园已经荒芜,但依稀可以想象其规模,窥见其形貌。
三年前(744)的秋天,高适曾和李白、杜甫一起,游览过梁园等地,留下了诗坛佳话。如今,高适在这里,又热情地款待了著名的音乐大师董庭兰。董庭兰,因在家中排行老大,故称“董大”。他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747年春,房琯被贬,董庭兰也因此离开长安,在睢阳和高适邂逅。时间过得真快,不觉间,分别的日子已经到了。董庭兰虽然有所不舍,但不得不离开高适,继续他的人生之旅。高适把董庭兰送了一程又一程,被董庭兰劝阻几次,但高适依旧坚持送了一程又一程。
再多不舍,终究要离别。高适缓缓地环视了一下四周,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的首联为即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沉而雄廓北国的冬日图。刚才还是千里黄云,把一轮金色的太阳映衬得暗淡、昏黄,而大地一片苍凉。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天地也似乎变得忧郁起来。不一会儿,那呼啸的北风卷着硕大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撒落。一群大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一会儿呈现一字,一会儿呈现个字,缓缓地向南方飞去。高适看到风雪中南去的大雁,不禁联想到即将别去的董庭兰,他如大雁一样漂泊。大雁还是群体,可以互相勉励,互相依靠,而董庭兰只有一个人,何况年龄已过半百,从今以后,他会是什么境况呢?此情此景,读来怆然。
这首诗的尾联为抒情,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在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佳句迭出,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但这些是律诗的句子,对于绝句而言,结尾是情感的升华,需要有不同于律诗的方式。如何结尾?前人和时人已经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真挚纯洁的深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用劝酒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情谊;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用玉壶、冰心比拟诗人操守和品格的方式来告慰亲友。高适在这首诗里,打破了常规,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劝慰友人:不要说前面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你董大!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递进的方式,写出了离别之时的景象,让人对董庭兰的遭遇感到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也表达了诗人对董庭兰的关切和担忧。但是,诗人并不止于此,他从风雪中依旧高飞的鸿雁身上,看到了鸿雁的高洁、团结和诚信——不与燕雀为伍,成对飞翔,准时到来,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敬重。于是,诗人在后两句做了反转,用热忱、振奋人心的话语激励好友。前两句似乎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无奈与惆怅,后两句洋溢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悦与激情。高适开阔的胸襟和敏捷的才思,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