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春光,谁人堪识
(2023-03-05 11:08:50)不尽春光 谁人堪识
美丽而浪漫的春天,是那样让人着迷,那样让人怜爱。然而,春天的脚部又格外的轻盈徐缓,格外的悄无声息,当她早已来到我们身边时,大家却浑然不觉。
有一天,一座书院的大门被轻轻地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从穿着上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有两位书童欲跟随出来,被他制止。只见书童转身进去了,书院的大门也缓缓地关闭。
这位先生,就是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他选择教书育人这一职业来推动社会风气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一门心思讲学,对外面的世界无暇顾及。恰逢这天学生放假,他趁此机会出去看看。
湛蓝的天空镶嵌着几朵粉红色的朝霞,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林间的鸟儿,有的站在树枝唱歌,有的在绿叶的海浪上翩飞。只见他沿着小径,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景色,一边继续向前走,并不时停下来思索,不觉中来到了河边。清澈的河水在哗哗地流动,不同种类的鱼、龟、鳖等动物在水中游动。两岸的沙汀上,新生的芦苇一片浅黄。更为广阔的田野里,青葱的麦浪和碧绿的蔬菜上的露水,在东风的吹拂下,陆续滴下来,地面湿漉漉的。极目远望,散落在山麓各处的多处农家院,被浅红的梅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或者多色的海棠花掩映。
朱熹不禁陶醉在眼前的景色里。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他的思绪又从想象的空间回到现实中。他不假思索,口占一绝,脍炙人口的《春日》诗由此诞生。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一句,交代了郊游的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和目的(寻芳)。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的日子,这里代指晴天。寻芳,探寻美好的春色。短短七个字,叙说了三层意思,可见诗人对语言的涵括力和提炼力。
第二句,紧承上句,说明寻芳的结果,即从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诗人用“无边”两字,就把视线能见的所有风光和景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时新”,既描绘了春天来临时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面貌,又表达了诗人在踏青时感到耳目一新的欢欣之情。一个“新”字,极具千钧之力,让“无边光景”顿时活了起来,让人仿佛漫步于一幅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画卷中。画卷中的无限风光,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第三句,“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诗人为何不在寻常日子中寻芳,却在胜日中寻芳呢?因为在诗人看来,春天是美好的,更是宝贵的,即使在胜日中也不可轻易得到,如果在平常的日子中寻找,岂不亵渎了春天?可见诗人对春天的爱惜和尊重。诗人本不期望春天会“无边光景”地来临,但今天的耳目所及,是如此的新鲜和奇妙,有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受,让人不禁欢欣鼓舞。“东风面”三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气、春景形象化,从而把“识”字落到实处。
第四句,用判断式的语句,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人们正是从万紫千红中识别出了春天,并领略了春天的气质、春天的风韵。“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是诗人能够“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关键,更是诗人感受到春天美的具象所指。诗句结尾的“春”和标题“春日”遥相呼应,使得诗歌又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看似在写游春观感,但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恐怕还不止于此。据考证,寻芳的地点为泗水边,这地早在宋室南渡时就被金人所占,朱熹不可能在泗水边赏春。其实,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因此,诗中的“泗水”当暗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当为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表达的空间极其广阔,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朱熹哲理诗的魅力,在于浑然天成、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哲理诗胜于他人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