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尽春光,谁人堪识

(2023-03-05 11:08:50)

不尽春光  谁人堪识

 

美丽而浪漫的春天,是那样让人着迷,那样让人怜爱。然而,春天的脚部又格外的轻盈徐缓,格外的悄无声息,当她早已来到我们身边时,大家却浑然不觉。

有一天,一座书院的大门被轻轻地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位中年男子,从穿着上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有两位书童欲跟随出来,被他制止。只见书童转身进去了,书院的大门也缓缓地关闭。

这位先生,就是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他选择教书育人这一职业来推动社会风气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一门心思讲学,对外面的世界无暇顾及。恰逢这天学生放假,他趁此机会出去看看。

湛蓝的天空镶嵌着几朵粉红色的朝霞,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林间的鸟儿,有的站在树枝唱歌,有的在绿叶的海浪上翩飞。只见他沿着小径,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景色,一边继续向前走,并不时停下来思索,不觉中来到了河边。清澈的河水在哗哗地流动,不同种类的鱼、龟、鳖等动物在水中游动。两岸的沙汀上,新生的芦苇一片浅黄。更为广阔的田野里,青葱的麦浪和碧绿的蔬菜上的露水,在东风的吹拂下,陆续滴下来,地面湿漉漉的。极目远望,散落在山麓各处的多处农家院,被浅红的梅花、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或者多色的海棠花掩映。

朱熹不禁陶醉在眼前的景色里。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他的思绪又从想象的空间回到现实中。他不假思索,口占一绝,脍炙人口的《春日》诗由此诞生。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一句交代郊游的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和目的寻芳)。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这里代指晴寻芳探寻美好短短七个字,叙说了三层意思,可见诗人对语言的涵括力和提炼力。

第二句紧承上句,说明寻芳的结果即从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诗人用“无边”两字,就把视线能见所有风光景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时新,既描绘了天来临时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面貌又表达诗人在踏青感到耳目一新的欢欣之情一个“新”字,极具千钧之力,让无边光景顿时活了起来,让人仿佛漫步于一幅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画卷中。画卷中的无限风光,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第三句,承首句中的“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诗人为何不在寻常日子中寻芳,却在胜日中寻芳呢?因为在诗人看来,春天是美好的,更是宝贵的,即使在胜日中也不可轻易得到,如果在平常的日子中寻找,岂不亵渎了春天?可见诗人对春天的爱惜和尊重。诗人本不期望春天会无边光景”地来临,但今天的耳目所及,是如此的新鲜和奇妙,有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受,让人不禁欢欣鼓舞东风面”三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气、春景形象化,从而字落到实处。

第四句,用判断式的语句,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人们正是从万紫千红中识别出了春天,并领略了春天的气质、春天的风韵。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是诗人能够“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关键,更是诗人感受到春天美的具象所指。诗句结尾的“春”和标题“春日”遥相呼应,使得诗歌又具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看似在写游春观感,但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恐怕还不止于此。据考证,寻芳的地点为泗水边,这地早在宋室南渡时就被金人所占,朱熹不可能在泗水边赏春。其实,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因此,诗中的“泗水”当暗指孔门,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当为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表达的空间极其广阔,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朱熹哲理诗的魅力,在于浑然天成、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他的强项,也是他的哲理诗胜于他人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