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宜人佳色,尽在西湖

(2023-04-04 08:50:18)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杭州西郊,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位儒生,一边在回廊上亲切地交谈,一边向长堤和湖心岛远眺。年轻一些的是苏轼,年长一些的是刘景文。刘景文酷爱读书,他把大部分的钱财都用来购买书籍。他对史书、古文、异书以及石刻等,均有深厚的造诣。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如意,几年前才以左藏库副使的身份任职两浙兵马督监,如今五十八岁的他依旧无所事事,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在一个闲暇的日子,他去拜访苏轼。好友难得一聚,苏轼也没带随从,独自一人陪同刘景文出去游玩。

西湖就如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辰,展现着不同的美。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美得让人心旷神怡。苏轼的心灵被这美丽的山水所陶冶,不禁激情荡漾了起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勉励好友、乐观向上的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诗人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初冬的图: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莲荷,如今红消翠歇,枯败的茎叶再也不会举起绿伞遮挡风雨。篱畔的秋菊,早已不见花朵,只有花蒂散发着微弱的余香;枝也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还在风霜中傲立,保持着高尚的情操。诗人用“已无”“犹有”两个关联词分别把过去的盛景和如今的衰景,美好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联系起来,使得诗句的空间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延伸,从而达到虚实相生、正反映衬的效果。正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的“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其二)、“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其四),《诸将五首》的“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其四)、“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其五),《秋兴八首》的“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其四),李商隐《安定城楼》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璟《摊破浣溪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让人读了掩卷唏嘘。苏轼吸收了前人盛衰对比的写法,摒弃了前人感伤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格调。一个“傲”字,境界全出,体现了诗人尽管身在艰险的环境里,依然不改本色的不屈精神。“已无”“犹有”,先抑后扬,让诗句充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韵味,也为下文做出铺垫。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承接上文,写出了诗人的独具慧眼——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橙黄橘绿”。在这里,诗人用了互文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因为橙和橘,物种形态和生长环境都类似,在初冬的季节,橘和橙的果实已经成熟,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而橘和橙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黄,指橙和橘的果实;绿,指橙和橘的叶子。关于橘子的诗,不胜枚举,比如屈原的《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沈约的《橘》,“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张九龄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因为自古以来,橘树就是“嘉树”,而橘子“可以荐嘉客”,尤其是橘树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经冬犹绿林”以及“自有岁寒心”的节操,同松、柏和竹子一样可贵。无论风霜怎样肆虐,橘和橙都保持着不变的本色。

诗人在前两句里说,尽管“荷尽菊残”,但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在后两句中,用充满勃勃生机的“橙黄橘绿”景象勉励朋友不必灰心,只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再大的困难都有化解的可能,困难过后,美好、崭新的局面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首诗,含蓄空灵、浑雅自然,将写景、咏物、赞人融为一体;把对刘景文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寓意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随后,苏轼竭力向朝廷保举,刘景文才得到一次小的升迁。苏轼爱才、育才、惜才以及善于用才的精神,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尊敬和仰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赠艳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