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花繁,嫩枝莺啭
(2023-03-05 11:02:05)
小径花繁 嫩枝莺啭
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巍峨的雪山,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奔腾的江流,浇灌着他们洁净的心田。那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创造了熠熠生辉的古蜀文化,也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李白、苏轼、杨慎,等等,他们把自己无与伦比的才华奉献了出来,让历史的篇章更为精彩;他们把天府之国的精华传向四面八方,让古蜀文化汇入滚滚的时代洪流中,使得古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带着一家老小长途奔徙,几经辗转进入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天府民众的美好情谊,让饱经忧患的诗人感到欣慰;天府美好的自然风光,让诗人创伤的心灵得到陶冶;天府文化的包容浑涵,让诗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诗人在这里,写了许多传世名篇,《江畔独步寻花》就是其中的一首。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一句点题,写出诗人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附近的小路上,而黄四娘家的位置又在“江畔”即浣花溪边,离他居住的草堂不远。一个“满”字,境界全出,让明媚春光中尽情绽放的花朵,立即呈现在眼前。
第二句承接第一句,把上句“满”字的具象化。“千朵万朵”,说明花儿数量的“多”;“压枝低”,衬托花儿质量的“重”。那五彩缤纷的花儿,把枝条都压弯了。一个“压”字,一个“低”字,准确、传神、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百花迎春图。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彩蝶因花儿格外芬芳鲜妍,从而在花间翩飞而不肯离去,诗人也因这美好的情境而陶醉起来。“时时”二字,写的不是偶然所见,而是平常所见,诗人倾心寻觅的春意荡漾的场面,竟然在悄无声息中展现了出来。
第四句写诗人并没有因为彩蝶戏花而“留连”,而是继续往前漫步,忽然几声婉转的鸟鸣声在耳边萦绕,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用眼睛仔细观察,原来在旁边绿叶成荫的树上,一只黄莺在歌唱。莺声轻软的特点,尽在一个“娇”字!诗人对语言超强的提炼力和概括力,由此可见一斑。“自在”二字,写出了莺的“娇”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不做雕饰、浑然天成。诗句在莺歌“恰恰”声中戛然而止,让诗歌洋溢着无穷韵味的魅力。诗人宛如一位极具天赋的画家,在画面最精彩处收笔,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充。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流畅自如、信手拈来,用“黄四娘”衬托“花朵”,用女性的意态和风韵描摹出春天的静态美,虽然黄四娘并没露面,但从她家小径两旁繁多的鲜花,就可以想象出她“如花之美”的容貌和气质。用鲜花写景的诗句不胜枚举,如王勃《春园》的“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李白《山中问答》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等,这些诗句中的花,显得舒朗、清丽。杜甫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则更进一步,在“花满蹊”之后,又加上“千朵万朵”,从而让景色显得格外绵密、秾丽。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对仗工稳,极具匠心。用蝴蝶的“舞”和黄莺的“啼”刻画了春天的动态美。在不以辞害意的前提下,对仗得越工稳,诗句的结构就越匀称整齐,诗句的语言就越精炼,表意的自由空间就越宽广,而联绵词在对仗中的运用,让作品更别具魅力。在对仗中把联绵词运用自如、进入化境的诗人中,杜甫是出类拔萃的一位。在这首诗里,“留连”“自在”为双声联绵词相对,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音联绵词相对,使语言越发强劲,语意越发生动,也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鲜花、彩蝶之中又被莺声忽然唤醒的快意。在一联中把两对不同性质的联绵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维妙维肖地刻画了诗人情不自禁地被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真切感受,从而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惬意生活的感情推向了新的高度。